第712章 开拓者(2 / 5)

经验,也没那份写作思维,让他们写人物小传那是要了他们的命。”

众人缓缓点了下头,这是事实。

配角还好,人物小传几千几万字能搞定。

重要配角和男女主的人物小传,那就要奔十万字走了。

有几个演员有这份耐心、这份定力、这份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能在演戏前写出一份第一人称且要求强情绪的“短篇小说”?

演员的基本文化素养摆在市面上,这注定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

刘义又说道:“演员的状态也不是说有就有,状态找到了也不一定是导演需要的。”

演员自认为很好的表演,在很多时候都不被导演认可,因为不符合导演对整部剧作的理念。

把人物小传放在剧本创作中一并搞定,那人物小传肯定也是导演、制片人和导演组一致定调的结果。

这份人物小传事先得到了导演的认可,那么演员按照这份人物小传的解读方向,琢磨如何表演好就行了。

刘义接着道:“我们在改革创作方式的过程中,就想着一步到位,帮演员把人物小传写出来,如果到时候演员对人物小传某段情节的人物剖析有异议,可以跟导演商量和探讨,起码能节省很多沟通成本。”

人物小传的好处是个演员都懂,能很大程度帮助演员节省理解人物以及理解戏的时间。

继续阅读!

但演员写人物小传是按照自己的理念,整个剧本的创作思路是导演和制片人的理念。

两者间的理念肯定不可能完全一致,演员看起来很好的表演接二连三的被喊“咔”也是正常的情况,因为理念不合。

这也是市面上常有的事态。

从没有哪个剧组规定,演员必须要写人物小传,这完全靠演员自觉。

为了让不会写人物小传的演员,有一个强有力的符合导演标准的表演方向。

为了让会写人物小传的演员,进组就有东西参考从而节省沟通时间效率拍戏。

为了节省导演导戏和表演指导讲戏的沉没成本,创作剧本的过程中给每个角色写好人物小传,看似加重了编剧的工作量,但解决了大批演员和导演组老师们的工作量。

这一来一去的,增加了剧本创作上的些许经费,但提高的拍摄效率则能减少更多剧组经费。

“这不得了。”李国利颇为感慨。

他不知道这套创作模式什么时候开创的,如果早就有了的话,那她只想说怪不得璀璨时代的剧质量高,几乎所有演员的表演都跟整体剧作框架很契合,从头看到尾的观感就让人很舒服,难以找到出戏的点。

如果几十个有完整情节戏份的演员,人手一本自己的人物小传,且还是导演组和编剧组统一定调的东西,但凡有表演基础的演员,不说能够演得多好,但表演的方向也不会脱离剧作的整体框架的风格。

这就会造成一个结果,所有演员的镜头在后期不论怎么剪辑,拼凑在一起的画风都是高度统一契合的。

碎片式片段的画风高度契合,这就是影视人最讲究的质感。

质感,直接影响观众的看片体验。

“这有点绝了。”蔡一农叹道。

让演员自己来理解人物理解戏?这是0到1的过程。

现在导演组和编剧组给演员强力的参考文本,这就是1到N的质变。

人手一本人物小传,在她看来这是这个编剧工业化体系中,硬生生在为演员提高段位,不入流的演员也能入三流,三流入二流,二流入一流。

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员演技在线。

这个“演技”不一定是演员优秀,而是有契合剧作大方向风格的人物小传在,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