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接受采访(2 / 4)

,日军把两个师团绑在一块都无法媲美。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比人数的时候了。

作为华夏记者的黎秀石对此感受最深,日军开战之初为何一个大队的兵力能追着中央军一个师打?

因为那一个师所拥有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数量真不及日军一个大队多,火力上完全被压制,连防守都十分困难。

淞沪会战时的德械调整师、整装师,表现出来的情况就好得多。

那些德械师只是在师、团一级的火力上与日军有差距,步兵班排连营的轻重机枪迫击炮火力,跟日军差距不大。

以黎秀石的眼光来看,川军团刚刚三个营所展现出来的坦克数量,火力密度,

已经比中央军的王牌装甲师——第二百师要强的多。

评判川军团的战斗力,不能看人数。

这是一只超乎常规的军队。

“这位大公报的记者,你要问什么?”陈浩上次还接受过他采访,直指黎秀石。

黎秀石站起身来,手持笔记摆出专业的姿态问道:

“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与国内的军队隔着怒江对峙,您的此举是为了消灭他们,帮国内的军队解除威胁吗?”

这个提问是个送分题啊!

陈浩一瞬间想到了很多,说内心的实话,他北伐还真不是为了这一目的。

解除了怒江对峙,使得几万兵力不会被牵制在此。

对于国内的战局有什么用?

以陈浩的了解用处不大,因为自打美国人参战以来,运输大队长对于抗战就没那么积极了。

总是琢磨借抗日这盘棋,把那些不听话他的异己山头顶到前线送死。

最后等日本人失败了,他就可以实现真正的统一了。

所以那几万精锐的中央军,被盘活后也不会被派到前线正面战场,用来反攻日军。

虽然原来不是那么想的,但是并不妨碍陈浩为自己披上高尚的名义——北伐是为了从侧面为国内的抗战做一份贡献。

如此宣传能为他博得更多好感。

黎秀石在本子上立刻记了下来:“深明大义的陈团长,虽然身在国外但内心时刻惦记祖国。

想到在日军铁蹄下沦陷的祖国人民,他夜不能寐。

川军团有了实力后,立即发动北伐主动攻击人数是他们失败的日军强敌,只为祖国的抗日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群男记者中少见的亮色,马丹娜很快也得到了提问的机会。

金发碧眼的白人美女,用婉转动听的嗓音,问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您认为川军团装载步兵的步战车,与我们美国生产的3半履带装甲车孰优孰劣?”

陈浩愣神了一下,他琢磨着美国白妞长得漂亮,身材曲线不错,就是脑子不太灵光,看来上帝不是太偏爱她。

一款二战的半履带装甲车,能跟五十年后技术的步战车相比较?

陈浩对那一款车有所了解,其实就是前部车身为轮式,后部加装了履带的装甲车。

因为在运输人员和装备上的便利,不止是美国大量装备,英国和苏联都曾经使用了不少这样的装甲车。

在整个二战期间,3半履带装甲车一共生产了43000辆,在二战的战场上起到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比起纯粹的卡车,这款半履带装甲车通过性能好。

车顶上支上一挺机枪,随时随地都能火力,放在欧洲战场作用不小。

如果放在缺少重火炮的东亚战场,足可以跟日军豆丁坦克相媲美了,在部分战场上耀武扬威。

但也仅仅如此。

零四式步战车可以一炮轰掉它,副武器三十毫米口径的机炮打上几发,也能让它当场报废。

如果让陈浩来定位的话,皮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