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1 / 4)

余秋雨:

上一次我们用投票方式,对明、清两代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重要性次序的排队,大家比较看好的是哲学和小说。这是文化创建的两端:抽象层面和世俗层面。哲学像天,小说像地,上下呼应,自有气象。

我在上次提到,对于明、清两代的这两个文化现象需要再讨论一番。先从你们投票所选的“小说的繁荣”说起,如何?

王牧笛:

我用一两句评一下。《三国演义》写“义”,历史可以这样写,竟然遮蔽了正史本身;《水浒传》写“忠”,写的是水波荡漾的古代浪漫;《西游记》写“诚”,天下第一名猴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聊斋志异》写“怪”,人鬼情未了;《儒林外史》写“讽”,知识分子的时代悲凉;《红楼梦》写“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王安安:

我赞成上次秋雨老师发表的意见,在明、清两代众多的小说中,坚定地把《红楼梦》排在第一,因为它第一次把女子作为人来写,并且写了这些美丽的人的毁灭。在它之前的作品中,女子很少有真正的性格,只有一个行为目的。但《红楼梦》里的女子是人,有性格,而且是复杂的性格,她们最后的破灭让人产生同情,并唤起了自身的感动。《西游记》我也喜欢,但《西游记》的不足是它的模式化,几乎都是来了个什么神仙就把险情解决,最后流于一种看热闹的感觉,对它的兴趣就降下来了。很多人说,《西游记》最好看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段,自从跟唐僧取经后,真正的孙悟空作为一个人物的那种漂亮的东西就没有了。

吕帆:

我同意安安的看法,《西游记》最好的地方在于它的游戏性,大闹天宫就是一个猴子的玩闹,跟我们喜欢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大战几大门派一样。另外我顺便讲讲昆剧。可能受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影响,我也喜欢《牡丹亭》。首先《牡丹亭》作为案头文本很有可读性,“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以当文学作品欣赏;其次是演出时的舞台形象绝佳,我看上、中、下三本演出,买了不同的票价,看上本时我买二十元钱的票,中本改买八十元的,下本再改买两百元的,因为想近距离观赏。当然我也喜欢剧作的内涵,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有一种爱到深处可以让人由生变死、由死而生的感动很珍贵。有首歌唱“死了都要爱”,但死了以后还怎么爱我们就不太清楚了,《牡丹亭》可以给年轻人很多启示。

丛治辰:

小说出现的先后排列,其实就体现了它们逐渐走向世俗化的过程,是世俗的记忆。《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没有深入世俗生活细节。林庚先生说《西游记》是世俗社会胜利的一个东西,孙猴子就是世俗社会的市民。猪八戒是农民的代表,世俗社会开始出现了。秋雨老师没有提到《金瓶梅》,从《金瓶梅》到《儒林外史》再到《红楼梦》,小说才开始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性才有细微的展露。这是一个慢慢深入人心、深入世俗的过程。

有一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我们山东人写的。我觉得它是一个集大成者,也是开创者。它集合了唐传奇、志怪小说所展现的光怪陆离,同时也开创了笔记体小说的新传统。被称为“挽救了世界文学”的博尔赫斯最喜欢读的就是这部短篇小说集,他从这里面看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理性传统的时空观,以及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

对于明、清两代的小说,我曾说过《红楼梦》比其他几部小说高出许多,现在再放在一起排个次序:第一名《红楼梦》;第二名《西游记》;第三名《水浒传》;第四名《三国演义》;第五名《聊斋志异》;第六名《儒林外史》。

《红楼梦》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其他几部小说,还没有摆脱黑格尔在《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