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赵构登基(六)(1 / 2)

东京城里,文武百官对张邦昌到底作何打算都不甚清楚,对张邦昌近来表现都不太满意,人们私下里议论纷纷,甚至怀疑张邦昌是不是存有依靠金人占据中原之意。

四月初八日,监察御史马伸给张邦昌写了一封信,措辞激烈,信中说道“伏见逆胡犯顺,劫二帝北行,且选立太宰相公使主国事。相公所以忍死就尊位者,自信虏退必能复辟也。忠臣义士不即捐生就死,城中之人不即生变者,亦以相公必能立赵孤也。

今虏退多日,吾君之子已知所在,狱讼讴歌又皆归往,相公尚处禁中,不返初服,未就臣列。道路传言,以谓相公外挟强虏之威,使人游说康王,且令南遁,然后据有中原,为久假不归之计。

伸知相公必无是心,但为虏人未远,因循未能尽改。虽然如此,亦大不便。盖人心未孚,一旦喧哄,虽有忠义之志,相公必不能自明。满城生灵,反遭涂炭,孤负相公初心矣。伏望相公速行改正,易服归省,庶事禀取太后命令而后行,仍速迎奉康王归京,日下开门,抚劳四方勤王之师,以示无间,应内外赦书施恩惠收人心等事,权行拘收,候立赵氏了日然后施行。庶几中外释疑,转祸为福,伊周复生,无以复加。

如以伸言为不然,即先次就戮。伸有死而已,必不敢辅相公,为宋朝叛臣也!”

张邦昌直到晚上才看到这封信,内心震动很大,几乎一夜未眠。他明白,自己必须尽快交权。但他又顾虑金军闻讯复来,再次围城。

第二天一早,张邦昌派人秘密北去,打探金军行踪。中午,探子回来报告说,金军早已渡过黄河,无回师迹象。张邦昌这才放心,于是紧急召集侍从官们开会议事,商量如何还政于赵氏。

谢克家主张派人去济州迎立康王,他说道“康王乃当今合立者也。当遣使去济州,向康王表明迎立之意,如此便是功臣,不然即叛臣矣。为功臣为叛臣,只在此举,岂可少缓耶?”

张邦昌解释道“非是少缓,只因金兵刚退,若是遣使前去,万一被金人得悉行踪,岂不有害?”

吕好问建议道“可先还政于元祐皇后,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元祐皇后听政,则人人皆知复赵氏矣。”

张邦昌最后决定采纳吕好问的建议,傍晚时,对外公开宣布手书“恭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以俟复辟。”

手书迅速传遍京城,朝廷内外大悦,人们不禁长舒一口气。接着,张邦昌又下令追回发送到全国诸路的赦文,并将自己所立宋太后那份手书毁弃不用。

因为有不少大臣,对张邦昌手书立元祐皇后为宋太后一事持异议。他们以为,张邦昌这是在模仿宋太祖。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后,尊后周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张邦昌这份手书,反映出他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

四月初九日,张邦昌派遣谢克家护送皇上玉玺来到济州。这枚玉玺很特殊,上面镌有篆书“大宋受命之宝”六个字,此乃当年宋太祖登基后专门制作的。金人曾索要过这枚大宋皇帝之宝,张邦昌骗他们说宝玺早已随葬,因而得以保全。

在耿南仲、汪伯彦等大元帅府僚属们引领下,谢克家手捧宝玺,跪地行进,呈献给康王。康王再三谦让推辞,“恸哭不受”。可是,康王不受,谢克家就长跪不起。最后康王无奈,只好跪受,命汪伯彦暂管。

这天,元祐皇后也派人来到济州。她派遣的是侄子权卫尉少卿孟忠厚,携带元祐皇后手书而来。元祐皇后在手书中说道“吾自处道宫垂三十载,乃者都城失守,二帝北迁,无事悲摧,实无生意。忽承中旨,俾正号名。退惟间废之余,当此危亡之际,冒居宠数,诚亦何心?沥恳再三,莫之听许,乃以此月五日入延福宫,而百辟建方,请权听政。

顾早衰多病,且久去宫闱,岂复能堪朝廷大事?言念赵氏举宗之尽去,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