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穆龙城商量完后,丁立秋丁师爷再喝一杯酒就拔脚走人了。他现在是特区的正牌区长,古称帝都太守,还有这边全盘的计划工作,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没那么多功夫和人闲聊。
出黄埔港后坐船,沿着宽阔的珠江往西走,期间路过长洲岛......这时的长洲岛只是几块小沙丘,中山大学城还没影呢。
一路往西50里路后,珠江南岸一片喧闹的工地,就是规划中的特区了。
特区这块地,其实就和北边广州城隔了一个后世的海珠区。后世的海珠区是淤积出来的沙洲,在这个年代是没有的,双方之间现在是一片广阔的江面,光宽度就有20多里,算得上是隔海相望了。
岸边是一排整齐的临时木桩栈桥,现在几乎每一座栈桥两旁,都停满了各式船只。
当然了,即便是临时栈桥,那也是穿越者工程师们利用砸桩机建造的,强度肯定超过了明人私建的那种,用来人力装卸货物没任何问题。
就在丁立秋下船的同时,各条栈桥上小推车已经排出了队伍,正在装卸石块水泥砖头这些建材。
穿过忙碌的码头,沿途不停打发掉上前请安的各路大小商人和管家,丁区长硬生生花了半小时才从码头穿过,步行上了一号大道。
一号大道就是特区主干道,目前还没有起名,不过大概率会叫御街。未来等特区建好大佬们入驻时,就会剪彩命名了。
作为新区最重要的定位和地标,一号大道的建造标准很高。考虑到今后大型活动以及各种庆典活动的需要,一号大道光平均宽度就达到了50米以上,算上两旁的人行道等就超过了60米。
说到这里,其实有经验的人已经看出来了,是的,一号大道就是照着长安街的模子来的。不过也有不同之处。由于眼下特区面积小,所以整条大道分为了两段,在二分之一处是一座大广场,这里是行政区和商业区的分界点。
过了广场,左右两边就是未来官署了。什么管交通的管民政的等等各自都有一块区域用来建办公楼。普通官署区域过后,就是大型建筑:左手是中堂官邸,右手是议会厅,道路的尽头,一块小广场之后是皇宫。
带着从人的丁立秋下船后,并没有直接上他的专车,而是让马车跟在身后,他本人则沿着修建中的大道一路步行过去,沿途不停巡视。
经过1500人半年时间的艰苦劳动,用后世标准修路程序建造的大道,现在已经完成了垫高地基,夯实,铺设基层和垫层等工序。
东西走向,总长达到3公里的一号大道虽说还没有最后铺设水泥,但是已经可以使用了。
现在丁立秋脚下踩着的,就是表面的煤渣层。
用煤渣层暂时替代水泥层也是没办法的事。台湾那边几座老式工艺水泥窑,原本供应全国和殖民者就已经不堪重负,现在又增添了特区这个吃水泥大户,根本就生产不过来了。
好在丁立秋这边也是有计划的:一套最先进(后世县级)的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已经开始在窑区公关技术难点了,一旦第一套设备成功出厂,后续就会连续生产多套运到广东来。
水泥是难点,钢材同样也是难点。之前几座小电炉,盘子不大时能维持,但是下一阶段要按后世标准大量上马正规工厂时,肯定也就不够了。
所以首先还要在广东建高炉,修正规钢厂。
想到这些麻烦的工作,再想到目前遍地土匪的烂糟局面,丁立秋不由得暗自摇头叹气:“任重道远啊!”
在一号大道商业区两旁,一些用白石灰线划出的方格里,已经有不少明人自己修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了。
当然,说是土着自己修的,但是包括图纸,施工规划,建筑材料,以及工程监理这些,都是穿越众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