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兄弟这段时间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从蜀地将丝绸、茶叶和竹木等货物发往汉中,然后再将汉中送来的牛羊、马匹等售卖出去。另外就是招募流民,送往陇西地方。
在陇右,随着两万多北地唐军的到来,实际上唐国已经是这一地区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在官府的组织下,大批的中原流民被引入陇右,被编入军户,建设屯垦堡寨,然后开垦土地,这其中以川地的流民最多,其次是关中和中原。来自中原的汉民主要是由汉水进入金州(安康),其后从汉中转往陇右。
由于控制荆襄的高家投了吴国,在控制了金州后,北军的地界与吴国也算搭上了边。
兴州在唐代是设有铁监的,名作济众监,每年大约能出产生铁三十多万斤,也就是一百五十多吨。这在国内的四十余处铁监当中也算是位居中游,收益还算是不错,是兴元府重要的财税来源之一。
自从盐铁实行官营之后,每斤成本十余文钱的铁价被卖到三十余文的高价,历代官府获利巨大,乐此不疲,根本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竭泽而渔,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华夏王朝陷入无休止更迭的祸根之一。
一副犁头最少需要用到三十斤铁,也就是一贯钱,价值相当于七、八亩旱田,如此高企的铁价,造成了许多农户根本买不起犁头,还在使用木犁、木锄。
汉中兴元府地处偏僻,相邻的利州、巴州大部分地方也都是贫困的山区,与经济发达的成都府路根本没法相比。
时间是夏末,在沮水和青羊河口交汇之处,去年开始修建的拦河大坝已经完成堤坝的合拢,此时已经开始进行水库蓄水。大坝依山体而建,依然为土石结构,坝高七丈,唯有引水涵洞和泄洪洞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
汉中盆地,周边的山林降水充沛,河流密集,很适合发展水利。
想要开拓陇西,首先得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而汉中平原,朝廷是当作今后陇西粮食供应基地来建设的,准备花大力气,建设出完成的水利灌溉系统,使得周边数百里的农田都变成能够得到灌溉的良田。
随着河东、山北一带的发展陷入瓶颈,朝廷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关中、汉中一带,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得在唐末、五代遭受重创的关中、汉中地区,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变得生机勃**来。
……
金州刺史孙铎和商州刺史侯益相继投靠北军,使得北军迫近邓州、南阳,洛阳朝廷无奈,只得调李从珂率军驻守邓州、南阳。
此时原来专权的安重诲已被族诛,宣徽使赵延寿继任为枢密使,范延光则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范延光和赵延寿两人吸取了安重诲独揽大权,最终身死族灭的教训,对于回到洛阳的李从荣就比较放纵。
李从荣是李嗣源的次子,只不过在长兄李继璟被元行钦杀了之后,实际上就成了长子。他率军在磁州被北军杀得大败逃回,回到洛阳后,并没有受到惩处,还是继续当着判六军诸卫事,很希望能够继承李嗣源的监国职位。
不过,由于北军势力已经推进到了黄河北岸,朝中一众官员人心惶惶,明知在李嗣源死后,根本无力阻止李岌重返洛阳,现在是人人自危,自谋出路,私下与晋阳方面暗通款曲,传递情报。
对于洛阳的情况,晋阳方面基本上算是了如指掌,但却一直维持着与南方的相持局面,一众将领也不知道天子是如何打算的。
从河西到了关中之后,李岌一直在巡视各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和引水渠修复工程。
关中平原,经过汉、唐时代的开发,水利设施齐全,在唐代鼎盛时期有将近三百万顷农田。可是受唐末战乱的影响,此时农地已经不足一百万顷,而且由于战争的破坏,又得不到维护,河堤坍塌,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