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
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贪婪是人类本罪。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
不过虽然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但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究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不过吴中生手上这件通过观其形,察其色,他就断定是宣德炉无疑。这只炉子口沿较薄,腹部丰满,三足短而粗壮,造型敦实古拙,炉体沉重。炉身表面有自然形成的磨损痕迹,皮壳温润,宝光内敛。炉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端正秀丽,笔画纤细挺拔。
放下手中香炉,吴中生又掏出一件鼎炉,擦拭后打量起来。这件鼎炉高约20厘米,口径约15厘米,重约4斤。炉身呈圆形,炉耳为饕餮纹,炉足为兽面纹,炉盖为透雕龙纹,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炉内膛平整光滑,无砂眼,无瑕疵。炉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篆书款,字体规整,端庄大气。
鼎炉呈现出一种白黄带红、恰似棠梨的颜色,这种颜色被称为棠梨色。它分为上下两层,鼎盖呈现出镂空的形状。这个鼎炉通常用于书房中的熏香。
在古代,书生们常常挑灯夜读,而在他们身旁往往会有一位美丽的女子陪伴着,她那红润柔软的玉手轻轻地点燃香炉,让香气弥漫整个房间。这样的场景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让人不禁羡慕那些古老的故事和传说红酥玉手夜添香。
一件件,吴中生一共掏出了八件香炉,他都有些麻木了。开始的疑问不禁又浮上心头,究竟是谁把这么多如此珍贵的宝物藏在这个山洞里的呢?
憨娃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