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买店(1)(2 / 3)

挡住那些官面上的麻烦吧!至于社会上的麻烦那就不叫麻烦,真有不开眼的我会叫他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胡援朝爽快地答应了:“没问题,这点事二叔肯定给你办明白喽,如果官面遇到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我一定尽力帮你解决。"

吴中生感激地说:“谢谢你二叔,你人头广还得麻烦你给找个店铺。"

在胡二叔答应之后,吴中生取下吉普车后车厢外挂着的自行车和胡援朝打了个招呼,扬长而去。

八二年秋天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做起了生意。

全国第一张工商执照通常指的是 1980 年 12 月 11 日,在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章华妹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张执照的颁发,标志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正式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它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后续的市场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张工商执照的颁发,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说是国家已开始允许私人做生意了。

自从知青返城后,国家没有那么多岗位安排,于是产生大批无业游民,但无业游民也得吃饭穿衣吧!这些人就打零工,啃父母,有的偷摸渗漏,更有一些胆子大的开始做起了生意,吃穿用度应有尽有,开始还偷偷摸摸,后来他们有的起了执照,正大光明的做开生意。以后社会上那些大款老总很多都是这个时期发家致富的。

五天后胡二叔开着吉普车风尘仆仆的来到道观,给吴中生带来一个消息,琉璃厂奇宝斋店郭家店铺岀售,郭家右人岀国急需要钱,问吴中生有没有收购意向。吴中生大喜,装上两万块钱,坐上车就和胡二叔来到琉璃厂。

奇宝斋,解放前一个经营玉器文玩的商铺,后被公私合营,今年六月被政府返还,原房主儿子要出国,钱有些不凑手,要卖了房产筹集资金,可惜要价太高一直没有成交出去,这不胡援朝一听说赶快就给吴中生送信来了。

奇宝斋,一间颇具历史感的店铺。它的前脸呈现出一溜四间连通的宽敞门面,一人约有一百六七平方米,东首角还有一间通往后院的门房。此刻,店内空空荡荡,毫无一物。抬头望去,屋顶的吊顶显得有些陈旧,仿佛承载了岁月的痕迹。那几十年前的藻井装饰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黯淡无光,似乎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吴中生在屋内缓缓踱步,仔细审视着每一处细节。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似乎想要透过这看似平凡的表象洞察出更多的信息。身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紧紧跟随,不断地向他解释着什么。老人的声音低沉而温和,透露出对这家店的了解和熟悉。

胡二叔则站在一旁,东瞅瞅、西看看,显得有些无所事事。他的眼神游离不定,时不时地扫过周围的物品,但却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兴趣或关注。他似乎只是个旁观者,对于这个地方并没有特别的情感或期待。

“当,当,当”吴中生曲起手指,轻轻敲击着房中的几根支柱。支柱发出清脆的回声,仿佛在诉说着过去岁月里的故事。尽管支柱露出墙体表面的油漆已经剥落,显得有些陈旧,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并未受到虫蛀的侵蚀。这让吴中生感到十分满意,他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随后,他踱步走向临街的窗户前,上下打量着。

“吴同志,你别看这屋子有些旧,但是用的都是真材实料。"老人显然是看出吴中生对房屋的陈旧状态不满意开口解释道。

“你看,老人一指有些天裂的窗户,这都是上好的楠木打造,只是这些年来缺少保养油漆有些脱落,在重新刷遍油漆就和新的一样。"

“郭大爷,不说虚的,您多少钱可以出手?"

“五万!”

“五万?"吴中生明显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