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脉象诊断。脉象并非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患者的整体情况相结合,包括症状、体质、情志等。只有全面地了解患者,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脉象所代表的意义,避免误诊误断。同时,医者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以应对各种复杂的脉象表现。
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我们依然能从《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启示。虽然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独特方法,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医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脉象诊断所蕴含的整体观念、动态平衡的思想,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深入研究《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不仅是对中医经典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脉象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脉象的精细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奥秘,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在医学的征程上,《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将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不断探索脉象的微妙世界,为人类健康福祉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珍视这一经典之作,将其智慧传承下去,为医学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脉象诊断的精妙之处。它是中医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的重要价值,共同推动中医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二、《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原文与译文如下: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之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