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汪富贵被法院例行调查(1 / 2)

鸿缘的新书 鸿缘 1284 字 3个月前

汪富贵也早已厌倦了家乡人的宴请,可是没有办法。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也是在这里被保护,总不能让乡亲们觉得自己忘恩负义吧。可这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企不是令本就贫困的乡亲们更加贫困了吗?

”富贵啊,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咋的?乡里乡亲的,又都吃的是咱自家的饭,难不成还说咱腐败吗?再说,你给乡亲们办了那么大的好事,不表示表示,那都不算一村人。“支书带几分醉意地说道。

说起来,村党支部书记算不上什么大干部,但却有绝对权威,在村里那是一言九鼎。汪富贵听了老支书的话,已经被他吐出的满嘴酒气熏晕了,他心里也一直为自己的”空手套白狼“自鸣得意呢。只是在北京公司里,他不能表现出来罢了。

”支书,瞧您老说的,我这些年还不是靠乡亲们帮衬着嘛。“汪富贵说道。

一直以来,汪富贵觉得自己缺的是枕边人的敬仰。前妻曾和自己一同创业,在公司业务走向正轨后,前妻标榜的是她的付出。

前妻是北京人,是到汪富贵老家插队的知青。有文化,人长得漂亮,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偏远地区劳动改造。那时,汪富贵从新疆回故里,在大队做宣传干部,负责写写画画,整天跟在支书身后,像是支书的秘书一样。

汪富贵被这个北京女知青吸引,因为她字写得好,说话声音也好听。接触了一段时间,发现这女知青和自己有相似的经历,于是两人彼此惺惺相惜了。他们情定终身时,女知青的父母还没”摘帽“。尽管汪富贵好话说了几车皮,女知青也没能参加高考,因为她的政审不过关。

他俩结婚时,婚礼是在队部,由支书一手操办的。当时还给了汪富贵现在的前妻,那时的下乡女知青一个头衔:”扎根农村闹革命的好青年“。如果不是这样,村里人都觉得汪富贵找这么一个落后分子,是配不上他的。乡亲们似乎忘了,汪富贵的老爸是怎么被”发配边疆“的,用汪富贵的话说,他和前妻就是”半斤八两“。

都说人生如梦,又说历史往往就是一出戏。想想还真不假。和汪富贵结婚没多久,女知青的父母就平反了,接着自然是被接回了北京,受到一系列的照顾。高中没毕业的前妻,在大学附中做班主任。她一直愤愤不平的就是当年没能参加高考。

好在中国有一批初、高中学生叫”老三届“,他们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存在。他们响应号召上山下乡,那时他们还没有毕业,没有文凭,但据说水平远超他们的学弟学妹们。前妻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三届“。汪富贵感觉,如果不是后来自己到北京发展,前妻可能早就提出婚了。

尤其她那个家,是汪富贵一生的痛。每次去,都见丈人正襟危坐,他买再多的东西都不会多看他一眼,也从来没留他吃过饭。他只坐过他们家客厅的沙发,连卫生间都没上过。真的是:谁难受谁知道。外人都认为是他前妻和他共同创业,其实,前妻只是做了公司的财务,并没”下海“,用他前妻的话说就是”死也不会丢掉铁饭碗。“

想想这么多年,都是自己一个人返乡,汪富贵并 不觉得没面子,可他缺失的是来自生命中另一半的认可。他甚至想,如果再晚些时候,说白了,等到前妻的父母平反了,她回京了,应该就不会和自己结婚了。

正当村里男女老少聚在村部,开怀畅饮,推杯换盏地感谢汪富贵,感谢他把厂子办在村里,把学校也办在村里,娃上学近了,还一毕业就有了工作,还都在家门口。

”你们说说咱富贵他就是个大善人呐。“这样的话,汪富贵真的听腻了。

警笛刺耳地尖叫着,两辆警车呼啸而来,横冲直闯地就进了队部的院子。人们惊讶地转过头,只见两辆警车停在了村部院门口。身着警服的警察迅速跳下车,个个面容严肃地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