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章程(2 / 2)

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首先将太学的考核制度确定,重新划分标准。

以往是部分人完不成标准就把他们都赶走,现在不了。

回头我会再确立一个标准,达到标准的太学学子,我们举荐他们为备用的官吏。

没有达到标准的太学学子也不勒令退学,但是举荐名单没有他们的,也就是说他们将来不能够通过太学为官。

其次各地官学也确定考核制度,达到标准的可以升入太学,入太学学习。

没有达到标准的,三年期过后,他们爱去哪去哪。

另外严格划定年龄户籍限制。

入官学者必须要有户口,这样我们可以从官府中抽调他们的资料确定他们的年龄。

已经进入官学太学中的学子不算,往后年龄达十六岁的,同时达到考核标准的可升入太学。

郡县一级官学收人标准为十三岁,再往下便为蒙学。

各郡县可自行招收学子,只要年龄到了便可以入学。

然后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你们这段时间必须要做的事情,确定太学还有各地官学的学科课本。

太学可以不作变动,但是各地官学要更简单一些,也都从儒学经典之中选取。”

张远算是直接确定了儒学为治学的标准,原本就是逆势而为,要是能够拉来一些同盟便拉来一些。

“太学令,有一件事情下官想问一问。

那些考核达到标准的学子,就真的能够成为官吏?陛下跟丞相会允许我们这么做么?”

吾丘寿王很是怀疑,不管怎么说刘彻只是让张远发展太学,但是没有承诺过按照张远的办法来吸纳人才为官。

“这件事情我会去争取,再者说时间还长,我们先去做,往后陛下发现了其中的好处就不会阻拦。”

刘彻这一辈子差不多把大汉的版图翻了个倍,张远的太学每年又不了多少人,一年下来的人还不够替换那些年龄到的死去或者辞官还乡亦或者是刘彻杀掉的然后刘彻让他们滚的官吏。

张远初步想过,各地的官学大概每年能够为太学二十到五十人,现在所有的官学加在一起差不多是两千多人。

而张远又想着把这些人直接砍掉一大半,最后能有一千人通过考核就算了不起了。

这一千人真正能当官的估计也就一百人左右,其余的都是为吏。

就算现在把太学也加入到选官制度当中,大汉也有四种选官的途径,大概选官的人数能够排列到第三位。

其他三种选官制度便是察举、征辟、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各种加在一起统称为杂途。

察举制现在才是正途,其他的都不怎么正规,包括太学。

现在刘彻还没有下令说官员不向朝廷举荐人才便是有罪的诏书,所以张远才说这是个机会。

也不担心太学的学子真的通过考核没有官做。

马上就要到刘彻自己发觉人是真的不够用的时候,再过三年,大汉才会到对人才最饥渴的时候。

太学若是能够在半年之内完善制度,刚刚好三年之后是第一波的人才涌现,那时候才是太学真正的机会。

最好能够把察举制给包含在太学之内那就更妙了。

想到这里张远突然想到了或许这才是现在的机会,太学要是把察举制都包括在里面,那不就直接就就是第一么。

“我想了想,只是考核的话很可能到最后没有太多的学子进入到太学之中。

我们也可能受到很大的阻力,这些阻力可能是长安,也可能是各郡县。

所以进入太学中学习然后最后为官,考核占据一半的人数。

其余一半分成三份,其一各郡县可以举孝廉,其二举贤良方正和贤良文学,其三秀才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