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涛都解开了‘九’字的奥秘。
九,正是阿咦把斜十字观日的一天确定为10个点后,才出现的字。
因阿咦创出了七、八这二个数字后,终于打算用足十艮手指来计数了,而不是数字只用到5,为此,在创造出了六、七、八、九后,她又重订了数字对这十个时间点的排序。
她的排法是,第一个时间点,变为了0点。
一天的最后一个时间点,变为了9点。
并且在一开始,阿咦并不会以第一天为10个时间点,第二天就累计为20个时间点的角度去看待时间。
在她看来,第二天仍是0到9点,而不是10到19点,这种概念并不奇怪,就如现代人,也是这么看待时间的。
只会记天数的累积。
因而,阿咦把一天的最后一个时间点,看作是时间即将逆回返回到了第二天早晨的0点的一个时间点。
是逆回而重复。
于是,由‘斜十字’加‘柴犬尾巴’构成的九字,就是说,九是以斜十字代表的观日法中的一个尾数,并且,它结束后,计数会如逆向指向的柴犬尾巴那样,逆回到第二天的0点去,在第二天,重新以0点开始计时。
文字九,就是这么来的。
可想而知,数学符号9,也是这么来的。
数字9,以笔画来看,是很清晰的转一圈并重头开始的含义。
但是,数学9的进步之处,是能表示十进制的,它之后,可以是10,也就是20,它不用逆回,而是用顺回,并从头开始的形意。
所以,华夏人有多早就懂了进制呢?
就从二亿六千八百万年前,阿咦发明了数字9开始。
数字9,清晰地表达出了十进制的数学模型。
只是,阿咦有了这种方法,到了晚上,却是仍没法观测太阳的影子的。
为此,有了碗中的蜡烛,把晚上都叫作了‘碗’的阿咦,对晚上的时间更关心了之后,就打算用自己的方法来分出晚上的时间。
她用的自然就是蜡烛。
于是,蜡字,除了带有共洞的蜂虫的含义,也带有这种含义。
蜡字中的那个昔字,含有的双十字,正是说,以数字‘十’,和数字‘十’的辰像,来分‘一日’的时间的含义。
只是,这一日,是说整日。
为此,日这个字,其实也可分为土台和土台的辰像,也就是二个口重叠,便是说在地球的正面观日,以及在地球的背面观日,合为一体,才为完整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