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身体痴肥,行动不便,不为明成祖朱棣所喜,欲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铁无心想尽办法加以阻止,可以说朱高炽能当上皇帝,一半功劳归于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另一半要归功于铁无心。
而铁无心仍旧没有居功自傲,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守护着大明王朝。
没有几个人知道,张太后其实是铁无心养大的,最起码如果王永福知道的话,那他也不敢暗中做那些动作。
张太后站起身,给铁无心倒了一杯茶,柔声说道“老叔,刚才纸条上说了什么?是不是和那个孩子有关?“
铁无心呷了一口茶,点了点头“想必你也听说了吴良镛弹劾天衣的事?“
张太后回忆了一下“好像听人说过,那孩子打了一个读书人。”
“准确的来说,是打了吴良镛的儿子吴天,本来应该是吴良镛想给儿子出口气,没想到闹得沸沸扬扬。“
张太后听罢沉吟了一下,她的思维很敏锐,在这方面要得力于铁无心从小的教导。
“沸沸扬扬?恐怕是别有用心吧?有的人坐不住了,想借机搞点事。“
铁无心无声的笑了,轻轻的鼓掌“不错不错,有人要弹劾卫境,说卫境养寇自重,阴谋造反。“
张太后皱了皱眉头“卫境镇守边关十年,一向尽忠职守,这样的弹劾,内阁不会接受,杨士奇,杨荣不是糊涂人。“
铁无心叹了口气“抓紧一切机会,利用三人成虎,即使朝廷不怀疑卫境,恐怕卫境也要按规矩停职待参。”
“老叔,一个伯爵,镇守山海关的大将于朝廷大业有什么关碍?”
“恐怕是有人想…“铁无心说不下去了,因为这个猜想太过于匪夷所思。
张太后也想到了,惊呼一声,掩住了嘴,眼睛里满满的都是惊骇…
事态继续发展着,愈演愈烈,这让天衣也开始正视了起来,后天就要去大理寺应对质询,一个不小心,恐怕不能全身而退。
无论是幕前幕后的人,都抱着一种心态,能因此收拾卫境和卫天衣最好,如果不能那也没什么损失。
事情的确如此,可是一封奏折,弹劾的是卫境勾结鞑虏,养寇自重,阴谋造反,这个折子送到通政司以后,这股风已经不是简单的文武之争了,所有的人都精神抖擞,把目光盯在了皇帝身上。
可惜,所有人忽略了两个人的反应,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卫天衣。
当然,皇帝的想法最重要,而卫天衣,则被所有人无视了。
谨身殿里,皇帝拿着这份奏折,看了良久,抬起头来看着坐在两侧内阁的三大辅臣。
宣宗皇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国泰民安,离不开这三大辅臣,首辅杨士奇,次辅杨荣,阁老杨溥,人称三杨,这三人对政务民生各有各的长处,杨荣擅长吏治,杨溥善理财,而首辅杨士奇揽总,格局大,各项事务处理得四平八稳。
杨士奇三人早看过了这份奏折,杨荣站起来,躬身施礼“陛下,微臣以为,此事不可不察,所谓空穴来风,不可无因,新建伯久驻山海关,无尺寸之功,查查总是好的。“
杨溥虽然是个文人,但是永乐皇帝征交趾之时他也曾随军,军旅之事还略知一二,忙站起来开口说道“陛下,新建伯镇守边关以来,虽然没有大的功劳,但边关十年来也固若金汤,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岂可因为一纸莫须有的奏折而怀疑一个守边将帅?“
皇帝右手按了按“两位爱卿请坐,稍安勿躁,文贞,你的意见如何?“
杨士奇早在皇帝开口之时便站了起来,他沉吟了一下说道“陛下,吴良镛挟私泄愤,已是事实,卫天衣也属少年气盛,这么丁点大的事,闹得满城风雨,呵呵莫不是国家已经无事了吗?两个纨绔子弟一点小纷争,竟然敢扯到阴谋造反上去,居心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