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婶与马婶带着周三夫人的答复,返回海家复命。
海棠跟在祖母身边一路听着,听完后好奇地问:“怡君是谁呀?”
马氏便告诉她:“是你姨奶奶的亲孙女儿,与你一般年纪,只比你小两个月。”周怡君出生时,海家人已经离开长安,她父亲周晋林前往甘州任职时,海家人已经在肃州定居,因此她不曾与海家人打过照面。但马氏想着她是大姐的亲孙女,心里便有天然的亲近感。马婶婆媳到了海家后,曾为马氏介绍过周马氏儿孙们的近况,因此马氏对这些小辈也有一定的了解。
她告诉孙女海棠:“你姨奶奶的儿子刚从军时,就在周大将军麾下学习历练。周大将军手把手教会他如何做一个好将领,等他能独当一面了,才将他外派出去。如今他一家都在宁夏中卫,离肃州太远了,因此多年来都不曾与我们通信。不过你表叔小时候,跟你爹是一块儿长大的,这些年也一直惦记着你和你哥哥。你爹娘刚去时,额还收到他的信咧,在路上足足走了大半年!”
这意思是说,双方有一点亲情,但不多,年轻一辈更没有接触过。
海棠眨了眨眼,又问:“我听了姨奶奶的话,还以为周家三房与镇国公府关系很疏离。可文君姐姐对怡君好象很亲近的样子,不象是关系不好的模样。”
马婶便告诉她:“额们二爷当初在甘州待了好几年。家里一向是老夫人当家,推说大爷大奶奶院里缺人,不肯把积年的仆妇拨给二爷二奶奶使唤,二奶奶又要留下陪嫁的奶嬷嬷照看嫁产,因此带到任上的人都是年轻丫头。初时英哥儿在甘州水土不服,二奶奶要忙着照看英哥儿,后来怀了雄哥儿,又要养胎,身边没个得力的帮手,实在忙不过来,只好将刚满周岁的怡姐儿托给长房的大夫人照看。怡姐儿与文君小姐一块儿长大,文君小姐把她当亲妹子一般疼爱。那年二爷要调职去宁夏中卫,文君小姐舍不得怡姐儿,还把她留在甘州过了好几年呢。直到三年前,怡姐儿才去了宁夏中卫与二爷二奶奶团聚。”
周文君与周怡君堂姐妹在一起相处了那么久,感情当然就不一般了。如今周怡君要回长安过年,说是要代替父母兄弟给祖父母请安问好,其实是因为她年纪渐长,在宁夏中卫根本没法找到匹配的好姻缘,因此周晋林夫妇商量后,决定忍痛将女儿送回长安本家来,由周马氏代为教养,日后要在长安相看也方便。
周晋林夫妇不介意在宁夏为儿子择配,却希望女儿能嫁到更安稳富庶的地方,不必一直待在边城受苦。除了求助于母亲,他们还能指望谁呢?
总不能是一直对他们不友好的继祖母马老夫人,又或是明显更偏袒长兄的父亲周世功吧?
马婶还告诉马氏与海棠:“二爷年初就写信回来了,太太知道孙女要回家,高兴得跟什么似的,早早就开始给怡姐儿准备院子。本来在花园边上看好了一处地方,却叫大爷家的珞姐儿抢走了,说是喜欢那里的景致。太太生气不肯让,老夫人反怪太太对大爷的儿女不慈爱,老爷也怨太太多事。太太哭了一场,只好把正院的西跨院收拾出来,留给怡姐儿。
“那地方虽小些,但胜在就在太太眼皮子底下,不怕会叫旁人欺负了怡姐儿去。大奶奶见了又不高兴了,还去老夫人那儿闹过呢,说是二爷的闺女又不是嫡长房血脉,凭啥住在正院里。太太为了这事儿,跟大奶奶吵了两个月。大奶奶还威胁说,绝对不会让二爷的闺女抢了她闺女将来要住的地方。太太一直提防着那边捣鬼,等到大爷提出要建玻璃作坊,才没人提起这事儿了。”
因为周晋浦打起了周马氏嫁产的主意,暂时顾不上争那一个小跨院了。
马氏听得无语:“如今住在周家三房正院里的还是大姐与姐夫,等到周晋浦能住进去时,他两个闺女早就嫁人了,只怕连外孙都有了,怎会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