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善恶之辨(2 / 4)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是千古不移之理。

为了名利,不惜磕破头皮。

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物质世界,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人往往会迷失在不断向外追寻的途中。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人,因为有了物质身体,从此有了数不清的人生烦恼;

因为这些人生烦恼,从此亲手封印了无限的生命潜能;

因为生命潜能被封印,一生都没有机会证得心外无物,更无法相信每个人生来本自俱足。

庄子说:通于一而万事毕。

可为什么人难以通于一呢?《应帝王》篇最后,庄子用"浑沌之死"做了回答: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意味着圆融一体的先天意识状态,完全没有后天的分别心。

当倏忽二帝热心地为浑沌凿出七窍后,眼耳鼻舌就开始运作了。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于是,当精神无法内守,圆融一体的先天意识不断被向外耗散的后天分别意识侵蚀着,七日后浑沌死。

庄子故事中的浑沌不是别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史少华最佩服的古人,就是庄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他觉得庄子的文充满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生命的深刻彻悟。

人什么时候能大彻大悟?

那是在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之后,人才会真正清醒。

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顺境之中,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生命本质的。

人先天是自私的还是公心的,应该是自私的。

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人就会变得自私。

因为自私,才能获得物质,来维持生命。

所以说人的私心改造成公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需要学习,需要修炼。

史少华为什么富有爱心,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一个人如果喜爱动物,这个人就具有慈悲之心。

因为动物不会骂人,不会害人,但动物很无助,需要人类提供生活环境。

动物不会对人构成威胁(极少数动物除外),所以人如果对动物好,就是具有慈悲之心,这样的人,是灵魂高贵的人。

也就是说,不存在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人依然具有慈悲之心,那就是好人!

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这也是千古不移之理。

好了,扯了这么多,回到正题。

解玲玲做史少华助手的二个多月,她对史少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情日见深厚。

这是很正常的,青年男女之间相处久了,感情自然也就增加了。

但解玲玲知道自己斤两,虽然每月拿到史少华开的一万元薪水,但自己的物质条件,依然比不上戴秋茵。

至于徐灵儿,解玲玲也知道比不上。

因为徐灵儿的父母,那是史少华的养父母,史少华吃徐家饭长大的。

还有徐灵儿是大学生,毕业后肯定能找到正式工作,解玲玲初中没有毕业,只是社会上的一个普通打工仔。

歌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很低的。

一个卖唱的,在世人心里,大多是瞧不上的。

但在这个社会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