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唐伯强初显身手(2 / 3)

开完医嘱,朱老师便离开医生办公室,唐伯强独自留下来将不用修改医嘱的病例的病情进行记录。唐伯强写病情记录从这个时候开始便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他会将自己对这个病人的诊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分析以及对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写在病情记录里,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二十年后的2003年末医闹风起云涌之时才停止。

刚写完这一批记录,护士也将完成医嘱查对的病历送回到病历车上。唐伯强接着将这些病情记录写完,然后将昨天的化验单一一找出来张贴好并在左上角做好每一张化验单的标记,细心的唐伯强在有问题的化验单上用红色笔进行标记。

当天晚上吃完晚饭,组长廖燕涵便召集内科组在宿舍“大厅”里集中开个小会,主要是商量大家如何合作配合,既能顺利完成实习,又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廖燕涵提出来,内科的病种不少,重病人也不少,将来遇到疑难病例和重症抢救的病人更是不会少,希望大家互相知会各自所管的病人的情况,大家一起分享和学习。同时,如果遇到有抢救的病人,尽可能地通知大家回病房一起参加抢救。对于这一点,大家都一致赞同。

唐伯强“拼命三郎”的本色此时此刻原形毕露了。他提出来,今天上班时发现一个现象,当一个病房里有重症病人在抢救时,该病房的其他病人都会走出去回避。病人如果抢救不成功,这些出去的病人更是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回到病房。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空窗期,病人死亡后瞳孔都会散大,平时我们学不会看眼底,是因为正常人的瞳孔在光的刺激下会变小,如果不熟悉眼底的结构,我们根本没法看进去。人死亡后,瞳孔边缘会散开到极致,这个时候的瞳孔是最大的,更是看瞳孔的最佳时机。他提议此时大家都可以轮流多看看真正的眼底结构,相信看多了眼底的结构规律后,以后看普通病人的眼底就容易多了。

虽然是医学生,虽然看过和接触过无数的尸体,虽然也解剖过尸体,大家也都明白唐伯强的提议不错,但是要对着一个刚刚死去的尸体的眼睛以几乎零距离的接触去看眼底,大家心里还是有点打鼓。

“我同意伯强的意见。”文若飞打破了这短时的沉默。

“看眼底是内科,特别是神经内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平时我们真的很难看进去,光凭老师说眼底如何如何,对于我们来说太抽象了,必须是我们自己看过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文若飞接着说“我们的目的是学习,相信佛陀会保佑我们,死者的亡灵也不会责怪我们。因为我们如果学好了这门知识,将来会诊断和治疗好很多相关的病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文若飞的这番话无疑是有意而为之的,目的是为其他三位同学解开心结。难得的是,文若飞将医学和佛教联系在一起,实在令唐伯强佩服他的神一般的反应和广博的知识。

其实大家都不是胆小的人,对于这几位学习狂人而言就更不是了。只是唐伯强提出来的问题他们都没考虑过,感觉有点突然,经文若飞一说,大家自然同意。廖燕涵向唐伯强提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哪个谁,唐伯强,你有办法弄到眼底镜吗?以前见习的时候,老师们把眼底镜当宝贝一样收藏着,从不给我们主动使用,要用也是在老师的严密监控下来进行。你有把握?”

“我可不敢说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是贵重的仪器。不过,今天查房时听朱老师说,我们内科虽然是大内科制,每位医生分管的病人不分专科。但内科主任表示将来是要往专科方向发展,所以他们实际上已经有所分工,但因为人手太紧,一直没法安排人员到华夏医各个相应的专科进修。据朱老师说,他就是被分在神经内科组的,相信他手上有眼底镜。”唐伯强回答道。

“好你一个唐伯强,才一天功夫就将朱老师的底细摸清楚了,真看不出来啊,算你厉害。”廖燕涵旁边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