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说佛(3 / 5)

伸手先请陈柔上前与他对坐。

两人对坐,坐姿其实都不太正式,但是都姿态自然。双方微微一礼,然后便默然对坐。

石小方看着在自己左右两边大眼瞪小眼的一老一少,暗暗想着,难道是在意念交锋?

两人入定般的动作,终于还是因为主持不耐久坐,微微倾身,也当作附身施礼,开口道:“观阁下身心,手段却是道教手段,心却有佛心,岂不与阿僧大师终身追求相悖?”

陈柔笑道:“佛道相通,唯在一心,不拘泥是我的本心,阿师如何会因此犯嗔戒?”

万岁住持对这个辩题似乎比较满意,点点头,继续问道:“敢问佛道如何相通?”

陈柔略一拱手,说道:“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用彼心,用彼理;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彼心,同彼理也。”

老僧掉光了毛的双眉一挑,问:“同何心?同何理?”

陈柔道:“道法自然、佛说般若,此谓道心与佛心,其实皆是人心。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如此说来,释、道、儒岂无相通之处?”

老僧虽然比较认可,但还是希望能探讨出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开始拓展话题:“老僧在道法上进度不深,在贵国倒是进修过法学及汉语言文学,问一句,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从形之始,何解?”

陈柔道:“此非道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莫非道乎?”

老僧问的“无在万化之前”之语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僧释道安对“般若性空”的解释,纵观该时期的佛学,都是围绕“般若性空”的阐述而生发出来的。

石小方对佛典都很少涉及,只因为任务的关系,及极难得偶尔爆发的学习欲望,读过几部佛经,背过一些佛偈,对老庄周易也有一定的研究,儒家的东西因为一些原因,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是个门外汉。

但是起码是背诵过一些的。

老僧听陈柔以《老子》来解释佛典,认为这个女子走的并不全是阿僧的路,而陈柔不过二十来岁青年,竟能博通儒、玄、佛三家经义,已经非常让他惊讶了,知道这事还真没那么好糊弄,便打起精神,开始展露自己的词锋。

老僧精于佛典,对历代名僧大德等各家学说了如指掌,而陈柔似乎很有魏晋风格,非常精于玄学的思辨,对老僧所说的“从无生有”、“即色性空”、“心无意”诸般若学说都以老庄周易来应答。

“阁下引用的部分人言,似乎有所不妥,如妖僧杨琏真迦……”

陈柔不甘示弱,此时显示出了一些军人的咄咄逼人,连话都不给他多说,打断了他:“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和尚你着相了。”

两人相视一笑,继续辩难,可能是敬老,也可能是老僧与阿僧有过什么约定,基本上都是老僧在问,陈柔在辩。

他们基本围绕着禅宗进行讨论,禅宗以心为宗的理论是以《金刚经》“空”之佛学为根基的,而一部五千言的《金刚经》之精髓在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言中,此经可谓是佛法东传以来最精妙的佛典,超脱般若性空等传统学说。而延展开来,他们也略点了几句密宗,只是不知为何,都没有深谈。

两人辩得精彩纷呈,却也有深有浅。深处引经据典,不断点注,浅处一句带过,一笑置之。但大多都是由浅而深,深奥起来,往往却在石小方渐渐听不太懂的时候,又会重新浅显起来,非常玄妙。

浮云来去、日影斜移,二人在高佛前辩难超过了两小时,把双方辩得精神焕发,在座佛徒如梦似幻,石小方也是有所得,而这么久了,基本排除了迷药等原因,所以因为可能的内出血,他有些神色恍惚,神思不属,这始终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