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飘雪,寒风凛冽,降温的时间又提前了,小冰河期的影响还在加剧。
刘襄非常想要棉花,不知道太史慈到达印度没有?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带回棉花的种子。
印度河流域是棉花的发源地,公元前四千到五千年就开始种植棉花,无论是作为保暖的填充物,还是作为纺织原料,都比汉朝种植的苎麻要优秀得多。
苎麻虽然一年可收三次,却只有皮可以取纤维,用以绩麻、纺织,产量很低,保暖性也不好,百姓更需要棉花。
由芦絮填充的夹袄,御寒的效果并不好,填充丝絮的绵衣不是底层百姓能够用得起的,填充动物绒毛的夹袄倒是挺暖和,可粗麻布兜不住,掉毛掉得厉害。
不但用不住,一走一地毛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有钱人当然不用担心如何御寒,他们的选择很多,裘皮、绵衣、毛织品,还有绸缎夹层填充家禽绒毛的袄子。这种「羽绒服」当然是刘襄的「发明」,可解决不了底层百姓的御寒问题,作用不大。
他想引进棉花可不是为了那些富人。
如今大汉的畜牧业规模很大,每年初冬之时,都会屠宰上万头肉牛和几十万只羊,自从停止制造革甲,毛皮大量涌入民间,羊皮袄成了百姓最为追捧的御寒佳品。
就这么说吧,头戴狗皮帽子,身穿羊皮袄子,脚下再蹬着一双皮靴子,你就是十里八乡最俊的后生!
可大汉三千多万百姓,绝大多数是穿不上皮袄的。
棉花才是最优解。
太史子义,就看你的手段了。
大汉知道禁绝蚕种外流,印度诸国应该也不愿意让棉花的种子出境吧?
刘襄不是很确定。
缩着脖子紧了紧白狐皮的领子,这几天赶上了寒流,降温降得厉害。才十月啊,刺骨的寒风顺着领口、袖口死命的往里钻,冻得他直打哆嗦,河套地区冷得太快了。
顶着风雪视察关城,真的不是一个好主意,可来都来了,不能扭头就走吧?
不要面子的吗?
丢不起那人!
阴山南麓的各个关塞,前几年重新用水泥修筑过,都是依山而立,固若金汤,就是直面风口,小风一吹,甚是「舒爽」。
「山脉以北的草原,纳入了大汉的控制范围,以后通关的牧民和商人会越来越多,要加强管控。」刘襄吩咐阎柔和朔方太守。
「唯。」两人躬身应命。
北伐大军打完拓跋鲜卑,自云中郡返回并州,随军的归化胡人遣返回乡,军中二十多万马匹,大部分驮马由度辽营送往河套地区的各处马场饲育,羌骑、色目两营先一步启程回返长安,屯骑驻扎五原郡修整。
刘襄带着羽林军自东向西,视察云中郡、五原郡、朔方郡各处关塞。
今天已是最后一处。
走下关墙,又在城中与轮戍将士共进餐食,吃的是烤全羊。
这一顿烤了三百只羊,算是劳军,可轮戍于此的士卒更在意的,是能跟皇上一起吃饭,这让他们兴奋异常。
区区风雪,完全压不住他们心中的火热。
刘襄的羊肉里放了孜然,汉朝的时候叫做安息茴香,味道不错。
往来西域的商队络绎不绝,香料是运回大汉的主要商品,价钱比以往便宜了好几倍,其他的商品大多是葡萄酒、金银器、玉器、玛瑙,以及马匹和骆驼,也有贩琉璃的。
琉璃就是彩色的玻璃。
这种傻子赔得不轻。
因为大汉也会烧玻璃,将作监早已攻克了烧制玻璃的技术难关,比西域本地还便宜,只是没有大规模的向民间倾销,烧制成本
不低,价格不亲民。
主要是认可度不高,汉人还是喜欢玉石,特别青睐白玉。
对琉璃的追捧要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