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襄治下一共有十六处常平仓,每仓储粮三百万石左右,可为大汉百姓续命六个月。
这是稳定天下的根基。
为了交州战事,不得不开仓。
「只希望新粮收割之前,不要有大规模的天灾。」刘襄担心的是江南,因为常平仓大多设在北方,襄阳常平仓是最方便支援南方的粮仓。
这里储粮两百八十万石,足够赈济两百万灾民半年所需。
若划作军粮,够十万大军吃两年半,但只够交州的六万人马,五个月的征战所需。
远征是极其考验国力的事情,成本太高了,大部分的粮食,都消耗在了运粮的途中,这还是程都能水运的结果,陆运消耗更大。
没有千万石粮食的库存,北伐和西征就只能是个脑海中的想法。
反对开常平仓的大臣并不多,因为还有一个半月,南边的庄稼就能收割,江南百姓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为交州的战事一部分补给。
战争的发起还是有点早了,江南刚刚平定,朝廷需要跨越半个大汉为前方送粮,刘襄有点心疼那些路上的消耗。
第一批四百多艘运粮船已经沿汉水南下,装载的二十万石粮食会过长江,入湘水,送往始安,供给前军和右军。下一批运粮船还在征集,会送去赣水,供给乐进所部。
船只的运力,他有些不满意,这些年发展水军,目光都聚集在战舰上了,对运输船的改进不多,特别是内河航运,几乎就是放任民间自发的升级换代。
基本没什么进步。
主要是北方的河流都只能季节性通航,运输的主力还是陆运,他两辈子都是北方人,思维上难免存在盲区。而他的核心幕僚,也都是北方人,水运在他们的心中,只是辅助手段,认为现有的船只足够使用。
所以出现了造船技术够用,但货运船只还是老式船型的搞笑行为。
其实也不需要大改。
拿载重五百石的平底商船来说,长、宽不用变动,船型稍作改进,只要在龙骨处做一些配重,更加稳定的重心,然后加高一些船舷,就能成为双层货仓的船只,载货量至少提高六七成。
技术上完没有难点,别说现在的技术有所提升,就是原本的大汉造船技术,也够用了。
三层的斗舰,四层的楼船都能造出来,双层的货船怎么可能造不出来?
结果运输船是单层货仓的乌篷船。
还是不够重视水运呀。
有了能够年通航的长江水系,这个短板一定要补上。
「来人,传令王兴,命将作监的船匠设计一款长二十丈,双层货仓,载重千石的平底运输船,告诉他们,增高桅杆,加大船帆,提高速度。」
刘襄还有闲心考虑货运船只,是因为他看不起士燮。
关羽带着前军一半的兵力进了广信,五千甲士守卫交州数得上号的坚城,给士燮十万大军,也不一定能打的下来,至少守上两三个月没什么问题。
何况城外还有五千甲士,交州人未必能够力攻城。再有个把月,右军的一万甲士也能赶到始安,广信城就更加稳固了。
至于水军,完就是碾压,大小战舰两百艘,别说横扫交州水域,就是放眼整个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水上力量。
打交州的难点在于地形和气候,两处战场都避开了跟着土人钻山林的恶劣情况,他不觉得会出现大规模伤损导致战败的可能。
而交州的战况比他预估的还要轻松。
水军这边根本就没有战事发生,在揭阳登陆的时候,城里的人直接就投降了。青壮都被士武这个南海太守拉到了七百里以外的番
禺,揭阳就是个竹木结构的寨子,连夯土城墙都没有。
城里的人拿什么抵抗?
太史慈每天干的事情仍然是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