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徐州易主(2 / 3)

,自然会有诋毁的。

那些经学世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憎恨他免费传播学问呢。

袁滂三朝元老,曾位列三公,虽然致仕了,但名望极高,有他在,真的能省去很多麻烦。

估计是袁涣特意搬来坐镇的。

再加上蔡邕、郑玄等人的名望,这书城才能被世人认同。

刘襄是真心实意的感谢,当即表示,愿拜袁滂为书城祭酒。

书城不会纳入州郡的官吏系统,祭酒就是名义上的首脑了,当然不会安排什么具体的事务,快九十的老人了,还要求他办理政务的话,那就是丧尽天良。

袁滂捋了捋银白的胡须,笑得开怀,面前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成长的可真快呀,已经雄据河北三州,成了天下顶尖的诸侯,自己当初的选择果然没错。

陈郡袁氏要从龙而起了!

一老一小又聊了几句,刘襄说了想邀请卢植的想法和难处。

袁滂指点道:“郑康成和管幼安与卢子干同出一门,可让他们邀请。吾还听说卢子干欠了郑康成天大的人情,加入书城是好事,他不会不应。”

“多谢袁公指点迷津。”

袁滂毕竟年纪大了,闲聊一会便有些精力不济,刘襄亲自送他回到了袁涣府上,袁涣整天泡在工地,已经有段日子没见到人了。

自袁府回来之后,便请托郑玄、管宁两人,邀请卢植来书城相助。果然如袁滂所料,卢植并未拒绝,几天之后,郑玄等人便携卢植请见,众人就书城之事畅谈一番。

书城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负责管理、校订书籍的秘书监、校书郎和经学博士,二是学院,三是城防。

因为其特殊性,最好能用德高望重之人充任,就算是负责城防事务的守将,派个不通学问的将校也不太符合氛围。而且书城的声望一旦打响,没有哪个傻子会冒着得罪全天下读书人的风险,死命攻打这座城池。

所以,卢植被任命为书城的都督,提督书城内外诸军事,他也同意会在闲暇之余办个讲武学堂。书城的守军是六百多个千牛备身,这些人是安平军的备用军官团,希望能在卢植的手下学到些本事,如果有效果,在役的军官也可以轮换一下。

城内配备的司煊、贼曹也归其管辖。

郑玄、管宁、邴原、刘洪等人除了学院事务之外,还要兼任五经博士。

蔡邕被“劫”回冀州之后,就一头扑在了藏书上,带领在将军府的书吏和学院的学子之中,选出来的三百多人,组成了秘书监,刘襄任命他为监令,佐使由他自己去选人。

这老头选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女儿、刘襄的媳妇、以才华闻名的女子:蔡琰。

这并不是什么离经叛道的行为,汉代女子的地位挺高的,封侯的都有好几个呢,没什么可惊讶的。

管理书籍的人员,以后还得慢慢增补,这就不能着急了,因为此时的书城正在挖掘地基,离建成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

与地基一起规划的,还有防火的引水渠、蓄水的池塘和排污、防涝的下水道。

秦汉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城市下水道体系,但只在京师等等大城才有,官员、富户的居住区有排污的沟渠,平民的居住区用的是渗井。

渗井就是个旱井,里面装了砂石、木炭,用来过滤污水。

隋朝在汉长安的边上修建大业城,就是因为汉朝长安的渗井用了几百年,污染了城区的地下水,那里的水不好喝,所以才在龙首原那边另建新城的。

唐朝的长安就是隋朝的大业城,跟汉朝的长安不是一个地方。

新建的书城和邺县的北城区都布置了下水道,没有安排渗井,那玩意过滤不干净,还有残渣留存,不但招引蚊虫,时间长了还会污染浅层地下水,附近的井水就不好喝了,还不如排进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