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4 / 5)

灯陆续点亮……

讨论得兴起,遇到意见不统一的难免就要争论,声音不知不觉就大了起来,脸红脖子粗,跟吵架似的。

这种场景远远跟着的宦官宫女吓得心惊胆颤,赵高和盖聂也有些不敢劝。

因为两兄弟现在讨论的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封驳制度。

在嬴政看来,臣子岂有封驳君王诏书的道理?

就算是不合理也要执行,反正是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成蟜就不这么看,国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铮子,不亡其家。

中央太过集权,皇帝权势过大,没有任何掣肘,真不是什么好事。

放眼放去,全是阿谀奉承,谄媚君上的软骨头怎么行?

这种环境哪个皇帝能够不飘啊?

皇帝飘起来,那就是超级大凶之兆了!

在成蟜看来,嬴政在统一后就飘起来了,步子迈得老大,偏偏没有人敢泼凉水。

结果扯着秦国的蛋了,蛋碎后血流不止,血尽而亡,最终没有爬起来。

从长远来看,英明君主还好,但不可能一直英明下去,总有昏庸之君,肆意妄为的君权破坏性太大。

但只要封驳制度深入人心,上下皆遵,再怎么也能减少破坏程度,留给下一代君王的家底也能厚那么一些。

成蟜口水废了一大堆,讲了一大堆道理,举了一大堆例子,总算让嬴政给动摇了。

不过嬴政还没有完全死心,还想挣扎一番,说什么从下一代开始施行让成蟜给当场否了。

开什么玩笑啊?

嬴政这个威望最大,类似开国太祖的人物不以身作则,封驳制度还可能深入人心吗?

君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啊,必须要以国事为重。

再说掌握封驳之权的臣子不可能随便运用这个权利,毕竟是很得罪君王的事情。

除非触碰到不能够忍受的底线,比如割地赔款,那就别怪臣子们恕不奉诏了。

好在这个时期读书人,血性还是非常足的,毕竟十分讲究“君择臣,臣亦择君”的选择。

不满意积累到了极限,就直接就不伺候了,挂印而去,爱谁谁……

为了让嬴政死心,成蟜还拍起了马屁。

说嬴政英明神武,封驳之权不可能用到嬴政身上,对于他而言实际上就是个摆设。

最后还用上了激将法,说嬴政难道害怕自己犯下大错吗?

口水都要说干了,嬴政才彻底死了心,接受了封驳制度。

实际上成蟜心里憋着坏呢。

打算以后改制后,策划一起封驳嬴政诏书的事件。

如果嬴政统一后飘了起来,再策划一起也是可以的,还必须让嬴政接受现实。

嬴政统治的时期,不发生一两起封驳诏书的大事件怎么让封驳制度深入人心啊?

类似开国太祖的皇帝不合理的诏书都要被封驳,后世皇帝还能躲得过去?

如此虽然并不能完全避免后世皇帝乱来,但无疑可以降低乱来的几率。

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啊,而且是非常要面子的。

发生一次,就丢脸一次。

两兄弟尽管争得面红耳赤,但争完了也就完了,并且还相视一笑。

“王兄,如果以后你有什么明显不合理的举措,到时候别怪小弟私底下说话难听了。”

“身为宗室,身为你的弟弟,其实最方便谏言的,外臣的估计总是要多得多。”

成蟜笑完,面色严肃道。

“你之前不是说国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铮子,不亡其家吗?”

“如今想来是很有道理,若是我真有头脑发昏的那天,我特许你骂醒我!”

嬴政明白成蟜是真的为他,为秦国好,同时也真怕自己成为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