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夸赞和恭维了白起一番,再请依旧不就。”
“昭王没办法,派王龁为将攻打hd,还是损兵折将。”
“昭王第三次派人去请,白起仍然不肯去,没办法,昭王只好接受范雎的举荐,让郑平安为领军大将。”
“此时昭王尽管心中很不满,但还没有诞生杀心。”
“当时赵国hd已经被围三年,赵孝成王誓死不投降,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劝服了楚考烈王,命春申君派大将景阳率楚军前来救赵。
“赵胜的小舅子,也就是魏无忌也窃取魏王兵符,率领魏军前去救赵,面对三国联军,郑平安束手无策,作战不利,伤亡惨重。”
“昭王没法,只能拉下老脸,亲自去白起府邸上去请,白起依旧是老一套说辞,还说宁愿伏诛,也不愿意做败军之将,气得昭王转头就走。”
“尽管白起说得是对的,战事不利后劝昭王班师回朝,加上之前两次,一共劝了三次,但局面已经如此危急,还是固执己见的时候吗?
“等到前线大败,郑平安率领两万余秦国军卒投降赵国的消息传回,这时候有臣子禀报白起在私底下的说得一大堆牢骚话,昭王气急败坏之下终于起了杀心。”
“连下三道命令,一道接一道,剥夺白起一切官爵,逐出咸阳,赏毒赐剑自杀!
“这就是白起被赐死的前应后果。”
“四次请求,三次劝说,你们说到底谁错了?”
“想清楚白起为什么而死了吗?
嬴政和成嶠听完都有些迷茫,好像都没错,好像都错了,好像想清楚,好像又没有想清楚,脑袋乱得很。
要是在后世,白起简直错得离谱!
毕竟后世讲究皇帝是不能有错的,就算有错,也是臣子的锅,竟敢如此不给君王面子,简直是找死,但这个时代不一样。
战国时代的士人,独立、高贵、士无常主、合则留不合则去的风骨,有自己的理想、原则,丝毫没有奴骨、媚骨,不会阿谀奉承、委曲求全、苟且偷生。
白起显然是战国士人中典型中的典型。
风气如此,白起坚持自己,好像也没有错,难道只能怪两个都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吗?
赢子楚看见两个儿子一脸迷茫的样子,没有多说,过了一会儿,见两个儿子还没有想明白,才开口解释。
“白起死亡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细枝末节,就算白起被六国痛恨忌惮,被秦国内部的朝臣嫉妒忌惮,依旧是细枝末节”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遭遇了一生中从未遭遇惨败的昭王自身威望大损,连带着宗室也颜面无光,而且年龄已经很大了,再加上遭受重大打击,身体垮得厉害,”
“还有,由于昭王对权力抓得很紧,你们祖父取代去世的悼太子时间也不是很长,因此掌握的权力不足,威望也不够。”
“如此情况放任一个跟君王离心离德,在军中又有可怕威望的武安君活着,万一白起有反心,那……”
“虽然事实证明,白起并没有反心,乖乖受死,但白起却实实在在掌握了造反的能力。”
“其实只要昭王还信任白起,白起无论如何都不会死,顶多被消去官职爵位,赶出咸阳。”
“当白起跟昭王离心离德的那一刻,以白起的军事才能和军中威望就死定了。”
“大败不过是引子,促使昭王彻底下定决心……”
讲得这么清楚,嬴政和成嶠终于明白了,两人都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
“说了这么多,你们两个在魏王和魏无忌,昭王和白起身上,学到了什么?”
“说最重要的一点。”
“信任。”
成嶠和嬴政两兄弟异口同声道。
看见两兄弟如此默契,赢子楚非常欣慰高兴,嘴角都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