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直到18世纪中期,种植规模才加快推进,是在爱尔兰地区开始自发性的传播。爱尔兰人之所以广泛种植土豆,是因为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肥沃的土地被英国人占有,贫瘠的土地留给了爱尔兰人。爱尔兰人只能选择种植易存活、产量高的土豆湖口。土豆为爱尔兰人的生活了保障,人口从18世纪中期的150万,爆增至19世纪40年代的800多万人,有5倍之多。
在16世纪,随着欧洲人到达中国以后不久,土豆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不过这种传播是自发性的,种植面积虽然在扩大,但是速度不快,直到后来清朝时期,才慢慢开始主粮化。
而土豆在汉洲,一直都在农业种植作物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和小麦、玉米、稻米并列成为国内四大主粮。在应对去年因旱情而暂时造成的粮食短缺境况下,靠着临时补种的大量土豆,加上沿海日渐扩大的渔业捕捞,基本上让汉洲民众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饿肚子现象。
眼见着上半年的旱情依旧没有缓解,为了确保民众的口粮供应,除了增大粮食进口力度,整个汉洲本土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土豆的播种面积。同时,许多新增的的移民点开辟计划几乎被全部叫停,各地分配到来的移民全部投入到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当中。
对于饥荒,每个来到汉洲的移民都是深有体会,并心有余季的。在纷乱的大明境内,除了无数百姓直接死于清虏屠刀之下外,更多的人则是死于战乱所造成的饥饿、瘟疫。
战乱不仅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还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秩序,由此而造成更为可怕的饥荒,进而引起严重的人口危机。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粮食歉收后的一年里,死亡人数是正常年份情况下的2到4倍。此外,在正常年份里,三分之二的死亡人口是儿童和老人。而在战乱和饥荒年景里,超过一半的死亡人口是年富力强的成年人口。
换句话说,生存危机破坏了劳动力和家庭结构,不利于人口的繁衍。在饥荒时期,妇女怀孕的情况,也会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一半。生育力的突然下降是几个原因造成的。一些人的伴侣死亡,一些人不具有生育能力,一些人在绝望中堕了胎。
还有一种可能是,从饥荒中幸免于难的妇女处于饥饿状态,身体严重缺乏营养,以至于她们在短时间内没有月经,无法排卵。
另外,即使处在绝望的饥饿中,人们实际上也很少被饿死。更多的情况是,他们的身体太过虚弱,难以抵抗诸如流感或痢疾等一般疾病。
在整个十七世纪,不论是亚洲,还是欧洲,人口几乎都处在急剧下降的过程。欧洲爆发的三十年战争,东方发生的明清易代和大规模的屠杀,都使得数百上千万人死去。即使未发生战争的其他地区,因为粮食的贵乏,或者疾病、瘟疫的频发,人口也是增长极为有限。
但在汉洲大陆,随着十余年的开发和建设,加之移民不断输入,使得这块古老的大陆人口规模开始快速地增长。
在这个时期,由于医疗、卫生,以及食物营养等条件的限制,人口增长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新生儿会在一年内死去,即使侥幸成活到一年,他们中的一半也会在成年前夭折。因而,为了繁衍自己的后代,几乎每对夫妇平均生养四到五个孩子。
汉洲自建基立业起,虽然经历过几次对外战争,但都未大范围的波及到本土,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再加之政府也未过多“苛政残民”的举措,反而有诸多惠民利农政策和措施,使得整个汉洲本土农业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食物供应稳定提升,汉洲本土和几个海外领地陆续开始出现生育高峰。三年前,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