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坐在菟裘邑的府衙之中,面对着一份厚厚的计划书头疼不已。
虽说他自就任菟裘大夫以来,就一直积极谋划未来,可没想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他在图书馆看《春秋》时,就曾研究过阳虎发动政变的种种原因。
宰予原以为阳虎之所以要发动政变,是因为他在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才狗急跳墙先下手为强。
可现在看来,就算他帮阳虎稳住大局,还是止不住他心中的贪念,反而还使得他愈发膨胀,想要取三桓而代之。
按照原计划,宰予是打算让阳虎和三桓斗个两败俱伤,他自己也好安心发育,等到时机合适便出来收割胜利果实。
那样的话,大家也都可以有个体面的结局。
毕竟三桓落在阳虎手里,肯定没啥好果子吃。
阳虎如果落在三桓手里,那也是难逃一死。
宰予虽然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君子,但再怎么说,不论三桓还是阳虎,又或是他宰予本人,大家都是姓姬的。
既然都是一家人,那他也不至于做到赶尽杀绝那么狠。
给他们留个几百亩的田地回家养老,宰予还是做得到的。
这种做法,既符合礼法中一贯遵循的准则——以和为贵,也符合春秋君子的体面做派——以礼相待。
在宰予看来,现今的时代之所以逐渐礼崩乐坏,就是因为很多人都忘记了那些被自己视为仇人的对象,其实都是自家亲戚。
当初武王伐纣后,嫡长子继位为王,其他儿子分封为天下诸侯。
这些诸侯就藩后,嫡长子继位为君,其他儿子则封去做大夫。
大夫们的嫡长子继续做大夫,其他儿子则成了士人、国人。
自大周承接殷商天命以来,已经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连周天子都换了十几二十个。
如果以二十年一代人计算,普通小民繁衍个二三十代绰绰有余。
如果按第一代人只有一男一女,每一代生个两男两女来计算,二十代足够繁衍出两百多万人。
要知道,整个鲁国现在都凑不出两百万人来。
但凡在鲁国有国人身份的,谁和谁还不沾点血缘关系?
在鲁国出了门遇见本地人,你甚至都不用开口问贵姓,因为对面来的八成也姓姬。
别的不说,宰予自己四季祭祀时,还都得供着鲁国的初代国君伯禽呢。
这可不是什么瞎攀高枝,而是伯禽的的确确是宰予如假包换的祖宗。
至于华夏历史上所谓的家天下概念,也正是从大周开始建立的。
甚至家天下在这个时候都不能说是概念,因为这就是实情。
周天子作为姬姓宗族的族长,各地诸侯是姬姓在天下各国的国族族长,而各大夫则是姬姓在各城邑的氏族族长,士人、国人则是在自己户族中的一户之长。
大家都是一家人,一笔写不出两个姬字,有什么好争好抢的,就不能内部协商解决吗?
从周民族,到各国族,再到各氏族,再到小家族,大家相亲相爱,非常的和谐。
至于那些外姓人,大周也不是全部拒之门外。
当初周公早就给出了解决方案。
周公说了:周天子来了,青天就有了。周天子来了,这天下也就太平了。
我们周人和从前暴虐的殷商不一样,我们不搞歧视戎狄蛮夷的那一套。
从前你们仰慕中原的先进文明,想要投入文明世界的怀抱。
但纣王看不起你们,不接纳你们,还动不动就要发兵征讨你们。
像这种事,今后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