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于谦问罪(二合一)(1 / 4)

沉忆宸叹了口气,现在他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很多转折点,明明走向都非常清晰明了,就是没有哪位当权者愿意站出来主持大局,而是纷纷选择明哲保身。

就好比王振宦官专权,正统七年哪怕太皇太后张氏崩逝, 没有了最强大的压制力量,“三杨”中的杨士奇跟杨溥依然能把控朝政、主持大局。

但是他们选择了绥靖退让,让王振愈发肆无忌惮,开启了大明权阉专政的先河。

又好比土木堡之变,面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胡搞瞎搞,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戚武将集团,难道就真的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吗?

答桉很明显是有的,但是勋戚集团同样不愿意得罪皇帝跟王振,宁愿一起躺平等死。

甚至就连明英宗复位的天顺朝时期,真正的首位内阁首辅李贤都这样评价张辅:“辅既衰老,亦屈节于振以避祸,竟与土木之难,以衣衾葬焉。”

简单粗暴点翻译过来,就是年龄大了不想惹事,屈服于王振听之任之,然后大家一块死球拉倒……

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祸”两字。当出头鸟有事第一个就找你,玩脱了不单单自己要问罪,就连全家都不保。

明朝的勋戚看似地位崇高,却始终被皇帝给严加防范,打倒夺爵的不计其数,什么丹书铁券都能成为废纸。

相反独善其身随大流就简单的多,不做事就等于不担责, 真要崩盘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并且事态崩的越厉害, 牵扯进来的人越多, 最后法不责众大家都平平安安混过去了。

但也恰恰就是如此,才能彰显出站在风头浪尖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可贵!

才能让诸如于谦、张居正这群站出来的人名留青史、功垂竹帛,被子孙万世所敬仰!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沉忆宸有担忧、有害怕、有纠结,却依然站出来为徐珵担保谏言的原因。

山东地界黄河之患,终得有一个人去做实事治水,而不是仅仅站在朝堂之上悲天悯人。

徐珵都敢拿命担保自己的治水策,为何朝中大臣无人发声,让皇帝花费点时间看上一眼?

因为他们都怕担责!

治好了黄河之患,功劳是徐珵的,但若是治不好,锅就得分一半自己背。

所以之前朝堂两派争论,把仁以爱民、体恤百姓这套说的再怎么好听,一旦关乎到切身利益,那百姓万民还是自求多福吧。

你这水爱谁去治谁去,反正跟我无关。

沉忆宸不是什么精通算计的机器,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只不过在保身跟大义之间,就算心中各种后悔忐忑,行动上终究还是选择了后者。

这才是践行着论迹不论心, 论心无圣人!

沉忆宸支持徐珵的这番言论, 让朝堂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放在了他身上,绝大多数人都满脸诧异。

今天太阳是打西边出来了吗?山东治水工部群臣都没有进言献策,两个毫不相关的翰林官倒是力荐治水策,什么时候翰林清贵这么闲了?

而且问题是术业有专攻,翰林官让他们去辩辩经、修修史是一把好手,什么治水赈灾还是免了吧。

当年建文帝就是信了两个纸上谈兵的货,把皇位都给折腾没了,嘴上功夫厉害就是空谈误国啊!

所以奉天殿内外群臣,都不太相信沉忆宸跟徐珵两人,有什么治水能力。

徐珵更是一脸不敢相信的望向沉忆宸,以他的智商很清楚支持自己的风险。再说两人不过是点头之交,沉忆宸何必做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甚至是没有回报的事情?

身为一个为了权势不择手段的人,徐珵不相信这个世上会有人因为公心大义支持自己。就算有,怎么看也不像是沉忆宸这种聪明人。

“喔,沉爱卿也会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