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敌军进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攻击,自己屡屡用这种方式占便宜,怎么都不可能见到己方军队遭遇到相同的打击,派出足够的斥候在周边巡视也就成了必要。
事实证明智瑶的防备做对了!
“君上,十里外出现代骑,约二十里之外另有楚军。合兵约万余众。”
这个是斥候发现了赵氏的骑兵,需要耗费时间赶回禀告估测出来的间距。
那么,原国的斥候应该是在二十里外或三十里外就发现了对方?
“乘丘”跟“茅”的相隔距离约是八十里,原军出发后的一个时辰左右发现敌军,等于原军距离“茅”还有六十里左右?(步行一小时约5公里,原国500米一里,1000米一公里)
现在不确定的事情是,对方发现原国的斥候了吗?
如果楚军和代军知道自己暴露了,他们是选择掉头走人,还是径直逼上来?
这个要取决于来的联军有多少,万余是前锋,后面还有更多,或者只有万余众。
只是万余的话,除非他们不知道己方已经暴露的事实,要不然没有可能继续向前了。
“武,率五千骑兵向西,如敌军逼来,寻机侧击,抑或纠缠;如若敌军与前锋交战,需以援救。”智瑶做出这样的反应。
程武应了声“诺!”,拍马去调集部队了。
目前原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正常情况下需要令箭才能调动军队,暂时则是只能认脸。
没有办法的事情,比起体系完善这一点,立国之战更加重要,相关的制度只能在后面一一完善了。
智瑶又派出传令兵,要求作为先导的两千骑兵发现敌人立刻扑上去,能咬住多久就算多久。
话说,不是想要以堂堂正正的姿态打一场吗?怎么又演变成这样。
智瑶是想堂堂正正交战,奈何联军想玩阴的。
原国又不是宋国。在这种前提之下,智瑶不做随机应变之举就该成傻子了。
理所当然的事情发生了。
联军也有斥候在暗中窥视原军,发现原军有一支骑兵脱离大队,随后又看到原军开始穿甲和分发武器,以及进行队形的调整,一定会回去汇报。
之所以说理所当然,一来是智瑶没有可能让军队不穿甲胄和没有武器的情况下遭遇突袭,哪怕是做样子引诱,风险着实是太大;再来就是联军一定会派出斥候窥视原军,随时注意原军动向这一点。
后面的发展是,原军的两千骑兵跟联军爆发交战,开打期间却是楚军先行后撤,又在程武率领五千骑兵赶到之前,赵毋恤也带着麾下骑兵撤退了。
事实证明了一点,同样是骑兵的话,除非一方是一人一骑,另一方是一人多骑,要不然想咬住的难度会比较大。
两股原军骑兵在合兵之后追了一段距离,看到大规模联军队伍的同时,早有斥候前往对智瑶进行汇报。
“如此说来,敌军便在前方三十里处驻营?”智瑶脸上表情有些莫测。
这么看的话,联军应该是接待完原国使节之后,选择离开“茅”北上。
他们应该是想要偷袭原军一波,稳妥起见大军尾随,好在战事陷入胶着,或是偷袭成功再继续投入更多的兵力。
现在的进展变成双方都在向前移动,联军不可能重新退回“茅”去,交战场地将变成“乘丘”和“茅”中间的一个无名地带?
因为原军变成全副武装行军的关系,再来是联军后面停驻没动弹,一直到隔天临近中午时分,智瑶率军靠近联军营寨十里之内,两军能够用肉眼看到对方。
极可能是联军盟主是楚国的关系,也可能是赵毋恤或勾践给的建议,联军并没有给予原军安心伐木驻营的时间,能够目视到对方之后,代军的骑兵最先有动作,随后就是列阵完毕的联军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