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才是好瓦剌(1 / 4)

朱祁钰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刚登基的时候的初衷,搭一个台子,将人才筛选出来,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发光发热。

而现在,朱祁钰手中的这份襄王送来的博头条的题本,就是成果。

朱瞻前往贵阳之后,上过两次邸报头条。

第一次是利柄论,指出了大明朝廷不应该耻于言利,在供应侧改革上提出了具体的比例,朝廷应该至少把控三成以上,才能实现调控物价。

宝源局进行了大范围的投资,而且收获颇丰,并且每年的利润呈现了出一种指数增长的趋势,王复说皇帝与民争利,的确如此。

第二次是关于是我、有我、无我的三种人生境界的定性,而这种通透的理解,让朱祁钰感触颇深。

每一个无我之人,在朱祁钰这里几乎都有名号,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坚定,目标明确,不忘初心。

朱祁钰拿起了笔,朱批之后交给了兴安说道“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

朱瞻墡的奏疏名为论公德,讨论的内容为公德。

在中原王朝的历代道德约束中,最多的就是关于私德的约束。

比如伦理道德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

比如个人道德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伦理道德和個人道德修养,都是私德的范围,但是纵观整个中原王朝进程,很少有人提笔论公德之事。

人是善群的动物,基于此,朱瞻墡衍生出了关于公德第一条定义公德利群。

人是群而居之,个体组成户,无数个户组成了各种的群体,群体群之则为国,因此公德对于群体、对于国家、对于所有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公德的性质是利于群体,将群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

在讨论了公德性质之后,就不得不讨论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关系。

在朱瞻墡看来,公德和私德之间,并不是矛盾和对立关系,公德和私德是对立统一的道德问题。

私德是公德基础,没有私德无法讨论公德;

而公德是私德的延续和发展,是对私德的进一步阐述和表达;

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而讨论公私关系,必然引申到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那就是个人与朝廷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的讨论中,朱瞻非常谨慎,多数借鉴了关于于谦的天下为公的国家之制理念。

在公德的诞生、定义、性质、公德与私德关系、个人与朝廷关系之后,朱瞻墡在论公德最后一段讨论了权利和义务。

一个人,生活在群体、国家之中,享有整个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社会所赋予义务。

比如在瓦刺南下之时,山西行都司、宣府、京畿、福建等地缙绅南逃之后,陛下让缙绅不得返乡,返乡者斩的禁令。

缙绅平时享有司法、徭役、赋税上享有特权,法司不得擅捕,深受皇恩,享受了大明社会赋予的权利,在面对瓦刺南下的时候,却不肯履行守土牧民的责任,这就是没有公德。

最后,朱瞻墡描述了他的理想国,他的大同世界,公私分明,各司其职、明确权利与义务的世界。

朱瞻墡从朝阳门入京之前,收到了大明皇帝的圣旨的同时,也收到了大明皇帝一大堆恩赏之物,表达亲亲之谊。

而朱瞻墡从朝阳门入,就把皇帝的恩赏全部捐给了养济院,以资助无法过冬的大明百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畸零户。

为了表达亲亲之谊,这次朱祁钰的封赏格外的恩厚,朱瞻墡的这次捐助养济院的行为,再次坐实了朱瞻墡至德的美名。

朱祁钰在泰安宫等着朱瞻墡的拜见,听闻朱瞻墡捐赠御赐之物,就有点莫名其妙,朱瞻墡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