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访林、李二位前辈后,商定在古山钟陵为战死在襄樊一战中士卒和无辜枉死的百姓的立碑六万。在鬼城襄樊极为惨烈的一战后,城中掌权的官员也没有逃过倭寇的杀害。
在襄樊战役后,长安骊阳朝廷颜面尽失。三万守城士卒竟然连不足万人的倭寇屠城。
阳春三月本该是万物复苏,温暖和煦,襄樊城中却是阴气重重。即便离那一役已有段时日,可它在襄樊所造成的创伤难以弥补。
徐扶苏一袭灰白丧服和张衍行进在城中大道上,在朝廷安抚下,昔日的襄樊城已在渐渐恢复。路上行人不多,但好歹是几分人气。徐扶苏刻意走在阳光能照在的大道上,身上才勉强有了一丝暖意。
身后的张衍闭口不语,跟随徐扶苏一路自剃头铺走来。
忽然,张衍身前的男子出声,看向他:“张衍,襄樊官府那边是怎么回复的?”
和徐扶苏一样身穿灰白丧服的张衍沉声道:“金陵太守那边早已经下令让新上任襄樊官员都听从你的安排,并且吩咐朝廷派发的用以赈灾的物资和金银,世子可以从中提取一部分用以古山钟陵铸碑。”
“哼哼”,徐扶苏轻笑,“没想到王明凯的动作这么快,既然他那边没有问题,剩下的就交给我们吧。”
张衍眉目微翘,笑道:“为襄樊六万人铸碑是大功德,金陵太守不是笨蛋也会遵循帝意行事。若是此事办成了,对于明帝赵衡来说有利无弊,总比史官付诸笔端写下骊阳军队无能,扛不住区区不足一万的倭寇来等诛心之语好上不少。”
徐扶苏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张衍,后者一顿困惑,“张兄可有表字?若是总直呼其名,显得扶苏小气了。”
张衍不安好气地白了徐扶苏一眼,缓缓说道:“字公瑾。”
徐扶苏点头,终究还是没有问出那个问题。些许是张衍心慧通透,他浅笑自语道:“世子莫非想问换我来守城,我是能御敌还是能退敌?”
徐扶苏颔首,他还是关切地看了眼张衍:“不愿触及,就不说也好。”
张衍摇摇头,沉吟:“逝去之事不可追,人死不能复生。张衍比谁都看的明白。”
见到张衍不再耿耿于怀,唯恐他暗生心魔的徐扶苏也是松了口气。
前者娓娓而谈:“换我守城”,张衍中寒芒展露,“全歼掉倭寇我做不到,但起码我能让倭寇不能轻取我襄樊城一兵一卒性命。”
“这一战!败就败在守城将的心性。”张衍一语道破,“倭寇乃是海上小国之民,切不说他们的军武不及骊阳军队,就连战甲也比不上骊阳的制作精良。为何能屡次能战胜我骊阳军队。”
“一来是守城将心性浮躁,让倭寇挑衅出城,倭寇大都没有正规的铁甲而是软甲,行兵作战自然比以重甲为主的襄樊士卒迅猛快捷。”
“这样一来,就是我们骊阳军队拖着重甲追击尤善流动作战,防不胜防的倭寇轻甲军。在体力消耗巨大的情况下,哪怕是军武占了绝对优势,面对精力旺盛的倭寇军也是难有胜算。”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倭寇军队士气盈盛,我骊阳军队士气衰竭,故被克之。”
“再来,听闻金陵军伍中有士卒称那些倭寇有手握弓箭的本领,尚不说言语真假,就单凭金陵这帮士卒对倭寇的畏惧来看,败也不足为奇。”
徐扶苏眉头微皱,他并不是对兵法一概不知,相反在亚父姜诩和父亲徐芝豹的教导下他能看到的要比很多骊阳朝廷中的武官要多的多。对兵法的熟稔也非寻常武将能及,他听得明白张衍的分析,有理有据,足以让人信服。
在张衍停顿片刻时,徐扶苏讥讽道:“这第三,就是太平的日子过的太多了,军队里老弱病残一大把,遇到倭寇自然不经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