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五章 整合规划(1 / 2)

凤舞隋末 隔壁老黄哥 2355 字 2020-08-21

由于新城采用的是后世较为成熟的规划设计,所以前期的三通一平自然耗时较长。

但这么做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总比古人随便圈个地然后造个围墙就算建城了要强,从很多历史名城兴衰不难看出有规划和没规划的区别。

说完了新城建设情况,接下来就得说说建材供应和建设队伍方面的情况了。

这要在平地新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当然是人了,眼下整个新城建设的项目部已经被黄小刚整合到了“华夏基建”,全名是“华夏基建管理有限公司”,属于“华夏商行”下属的独资子公司,目前的正式员工总数已近三万,加上家属和登记在册的季节性短工(周边农民),高峰期的用工总人数妥妥的超过了日均十万人。

而这三万人当中,出身吕家村和豹山曹氏的老人仅仅不到百分之一,目前多为项目高管,比如说当年跟着吕友混的吕石头、吕猪儿这些人,也都是黄小刚亲自带出来的徒弟。

而处于第二批次管理层的,则是前不久从司马德戡手中救出的,原本隶属于隋廷工部的匠人,这批人是当初随杨广南下江都的随侍人员,业务水平肯定不用说了,妥妥的都是国家认证的高级工匠。

至于项目的实际施工和监理这部分的人,来源就比较杂了,有早先被天凤军招募的各地民间匠人,也有当初被裹挟随刘霸道东来的北方匠人,但经过这几年的整合,目前倒是已经合用了。

所以黄小刚一上来不搞什么大工程,而是拿胶州工业园和新城的三通一平练手,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整合团队,目前看来效果自然是不错的。

此外,这两年在建材供应方面黄小刚做的工作也不少,不但在高密建成了一个涵盖了砖、瓦、石、料全套产业链的建材生产基地,并且也在崂山、即墨、莱州、黄县等地筹建了配套的建材基地,更派人在历城、嬴县、博阳、卢县筹建了一个环泰山建材线,以便日后取用优质泰山石来进行城建。

只是,这计划往往就会跟不上变化。

就拿眼下来说,先是杨禄提前了济州岛的建设计划,逼着黄小刚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人员和物资做支持,跟着就是因为在华夏楼里他的一通海吹,硬是让各地的地主老财们清出了压仓底的粮食,结果搞得自己险些措手不及。

不过说实话,黄小刚在华夏楼说的话里倒也没有一句假话,可有一点是地主老财们估计没想到的,那就是因为东华这边是这些年来首个与跟日本展开粮食贸易的经济实体,而且搞的还是垄断式贸易,日本那边的商人们也是最大限度的罄其所有,也才有了三个批次近百万斛的原粮输入,一旦以后形成了固定的贸易线路和市场环境,估计每年的粮食进口总量不会超过三十万石。

这里说明一下,目前在东华采用的计量单位,针对原粮是用的“斛”,而针对精粮或粮加工产品用的是“石”,在这里“斛”是容积单位,一斛约等于一个立方米的容积,而“石”是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斤。

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在农业计量方面,一斛未脱壳的稻谷、小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同等体积的重量相差很大,所以这个时候最实惠和经济的交易方式,就是按体积来。

至于加工以后的粮食,因为抛除了谷糠、谷坯和杂质,自然就可以按净重来计量了。

那么,按照杨禄派人整合得到的信息,此时全日本各地的稻谷种植面积其实并不大,就算每年风调雨顺保证收获两季,能够保证出口给东华的也不会超过五十万斛,再运至济州岛来一个精加工,最终能够输入东华的精粮也就三十万石左右。

如果说这三十万石的进口粮食仅仅是用来供应东华四郡,这个量显然是绰绰有余的,可一旦天凤军得了天下,这点粮食要说均分给全国各地,就纯属是玩笑话了。

所以,最终要解决全国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