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
南唐在翰林院设置上与前朝北隋有较大区别。
南唐立国后,高祖对读书人极为重视,专设翰林院。
高祖把那些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之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
要知道,前朝北隋的起草诏制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高祖认为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
于是,高祖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以备起草急诏,并兼撰拟诗文,以提升自己的文采素养。
在与中书舍人职责分工上给予明确,即翰林院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
而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直到李世洵继承帝位,对翰林院进行变革。他在翰林院内部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外人均称学士。
学士院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
所以,如今的翰林院其实有两种身份,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并且翰林学士院逐渐成为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在朝廷内部有“天子私人”之称。
自有翰林院以来,官拜宰相者,最重要的便是要有在翰林院供职的经历。简单来说,翰林院是培养宰相的摇篮,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即便当不了宰相,也大概率成为六部九卿的高级长官,升迁速度非常快。
但到了李世洵手中,这个不成文的规定逐渐被弱化,翰林学士院的作用越发突出,而且隐约替代翰林院成为宰相的培育摇篮。
当朝二号宰相赵林甫,便是从翰林学士院中走出来的第一位宰相。如今赵林甫权势滔天,其朝中地位无人可撼动。
翰林院本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授编修,正七品。
在一甲前三安排上,杨俊入翰林学士院,授编撰,正六品。温庭恺入翰林院,授编修,正七品。
但楚逸没有入翰林,也没有任何安排,似乎成为被遗忘的人。
这样安排,让那些人特别费解。
然而,此次入翰林学士院还有另外一个人,就是弹劾赵林甫的李茂镇。
李茂镇如同打不死的小强,赵林甫接二连三派人刺杀,但总在关键时刻失手,刺杀失败。
并且,对他外调地方的人事安排,竟也被吏部退了回去。
杀不死,调不走,这让赵林甫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李茂镇。
但问题是,他实在找不出李茂镇的后台到底是谁,竟然比他赵林甫还要硬增。
冷不防,赵林甫意识到什么,惊吓一身冷汗。于是,急忙撤掉对他的围杀堵截。
就在赵林甫苦思应对之策,又一件大事发生,更让他心生强烈的危机感。
李世洵在没有任何吹风的情况下悍然对翰林学士院进行局部变革。他亲设翰林学士院使这一虚职,并委派一名叫“司福来”的宦官充任第一任学士院使。
对于这个举措,赵林甫及其亲信等人认为,这是李世洵强化对翰林学士院在权力上的控制。
因为,有了宦官在其中,一来李世洵与翰林学士间的信息沟通效率就会提升;二来宦官还可以起到耳目监察的作用,对那些学士起到威慑的作用。
而眼下的这些学士,多半是他安排的人。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人事安排和机构变革,只有几只老狐狸可以看出其中部分意图,而对于大部分官员看不懂李世洵到底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