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1 / 3)

盛唐不遗憾 朕御山河 4486 字 2020-04-06

关于稻谷和大米,在古代的书籍之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毕竟,水稻是老百姓的主粮,产量在所有粮食之中,算是比较高的,同时味道较好,也是很多老百姓非常爱吃的粮食,尤其是南方一带的老百姓,所持的主粮就是大米,甚至北方的贵族也很喜欢大米。

稻谷去壳之后便是大米,但对于存储粮食来说,肯定是直接存储稻谷了,因为稻谷存储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也不容易发霉生虫,可以存储很多年都不坏,而若是去壳之后制作成大米,那么,存储起来就要困难的多了,尤其是夏季的时候,大米总是很容易生虫,而生虫的大米不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味道都要大打折扣,而且,被米虫吃掉一部分之后,剩余的大米就更少了,也是一种不小的损失。

关于大米的保存,自古以来都找不到什么太好的办法,所以,几乎就没有人会大规模的保存大米,一般保存的数量都是几个月,最多不会超过一年,尤其是夏季的时候保存的大米更少,都是现吃现买,能存储一个月就可以了。

一个普通的家庭存储一个月的大米,也没有多少,一袋子就足够了,可那些批发大米的粮店,所需要存储的数量就很庞大了,同样是保存一个月的数量,普通人家只需要一袋就够,而批发大米的米行商人,却需要储备海量的大米,以京城几百万的人口数量,每个月消耗的大米是极其庞大的,所以,即便是大米远不如稻谷容易保存,但也需要制作出大量的大米,以供应市场的需求,城市里的人都忙得很,居住的地方也很狭小,很少有条件自己给稻谷脱壳,只能直接去米店买米,如此,大型的城池对大米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大量的老百姓需要每个月购买大米,粮店则需要储备足够数量的大米,而批发的大米米行所需要的大米就更多了,米行商人是做生意的,贩卖的是可以直接吃的大米,是没有时间给稻谷脱壳的,所以,他们进货的时候,也会要求种粮大户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否则,他们是不会购买的。

当然了,也会有一些专门贩卖稻谷的商人,那样就不用给稻谷去壳了,只是在长安城之中,老百姓对大米的需求很大,而愿意购买稻谷,回去之后自己进行加工的老百姓不太多,所以,大部分的种粮大户还是要把自己家种植的稻谷加工成大米。

对于只有百八十亩的种植户来说,问题可能不是很大,大不了自己一家人加班加点的舂米,不需要花钱雇人都能完成稻谷到大米的加工,可那些拥有几千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土地的大户,自己亲自加工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就算他们采用最先进省力的水力工坊,加工的速度也远远来不及,而米行的商人又不收稻谷,朝廷的稻谷粮库也早就满仓了,他们若是想要尽快卖出稻谷,就必须请大量的劳力来加工稻谷,把大量的稻谷全部加工成大米,这份加工费可着实不低,让种粮大户颇为肉疼。

古代行军打仗,军队所携带的粮食之中,是既有大米也有稻谷,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平时做饭的时候,自然是直接使用大米了,而闲着无事的时候,则可以舂米,尤其是重要战略要地的守城战,城内若是囤积了几年的粮草,那么,这些粮草肯定大部分是稻谷,只有少量的大米,毕竟,只有稻谷才能存储几年,若是都加工成大米,一年之后就会全部生虫,那就完蛋了,一旦失去粮草,战略要地也就不攻自破了。

种粮大户此时要加工大米,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而他们收割稻谷的时候,却是可以使用机器的,收割机在大唐已经开始普及了,到处都在使用,而收割机使用之后给这些大户节约的工钱有多少,这些大户心里是很清楚的,正是因为尝到了使用机器的甜头,所以,这让他们对机器产生了依赖,并希望舂米这个步骤也能使用机器来完成,这样,他们就又能够大大的节省一笔劳务费了。

人都是无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