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
最重要的不是马上修筑水利工程,而是提高所有人的重视,然后有意识地保护西北环境,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这一番操作下来,朝廷上下算是再次领教了皇帝异常固执的一面,尽管他没有强行下令,但却用自己的方式,逼迫他们让步。
明明不甘不愿,搞到最后却个个都积极出谋划策,十分踊跃,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件事情对朝廷造成的压力。
皇帝一句话,伤脑筋的却是他们,调集民夫,准备材料,筹措粮食……哪一样简单得了。
由陈寔出面,在工部和户部挑选人手,对西北水文和地理情况进行大规模的勘察。
这个勘察队汇聚了大量当年参与大运河设计的工匠,他们在勘测和设计路线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年曾经跟随着陈寔,踏遍了中原的千山万水,虽然当时刘志已经规划好了大路线,但具体的方案依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修建大运河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采取的分段齐头并进的方式,多线同时开工,这对总指挥陈寔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若不是他从工匠中培养了一批务实肯干的基层官员,又如何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现在,这批工匠在陈寔的提拔下,都已经成为工部的骨干,老上司发了话,一声令下,用最快的速度就组建起来。
去西北地区,可与中原大不相同,那里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多变,山川戈壁都是无人区,极其具有挑战性。
勘探队分为十二个分队,分别去往不同的地段,这些地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的精心挑选。
分布于幽州,并州,凉州,西州,匈州、乌州,和辽州等等境内,其中西州和辽州是重点。
至于更远的康州和宛州,根本不用考虑,那边已经过了喜马拉雅山脉,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雨水充沛。
即便有旱灾,也不可能长达一两百年。
而凉州和并州、幽州等地,水资源虽然不如中原丰富,但又比西北其他地区好得多。
何况大运河最远已经延伸到长安,再往前不远,就进了凉州,幽州的涿郡本就通了运河,再往前修一截,也花不了多大的代价。
相对而言,并州要麻烦一点,但好在并州的水资源还算过得去,实在不行从汾水引沟渠过去,也算是能解决部分问题。
最难办的还是西州和匈州,路途遥远,不可能从中原引水过去,那样成本太高了些。
只能在雪山上打主意,既然连续干旱,那么也就意味着温度升高,雪山的冰雪会大量的融化。
如果能想办法把这些雪水都利用起来,应该可以解决饮水,再提前干预,尽量将现有的湖泊和绿洲保存下来。
早在西汉时期,西域那边就已经开始修建坎儿井,刘志在稳定西域局势之后,对原始形态的坎儿井进行了合理改造,然后大力推广。
因此西域那边的饮用水,主要都是靠的坎儿井来供应,这个优势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但即使到了工业发达的现代,解决西北饮水问题,依然是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专家们曾经提出过多种方案,例如引渤入疆,或者引藏入疆,以及扩大南水北调工程等等。
但最后这些计划没有一个真正实现的,原因只有一个,也是现在这些大臣们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成本实在是高得惊人。
即便是一个体量如此巨大的国家,也无法负担得起。
不过刘志倒觉得,引藏水入西域,或者可以考虑,在现代曾经有一个叫做红旗河的计划。
就是从西藏与新疆交界的边缘水入新疆,利用两边的海拔落差,让水自己流过去。
整个工程量,的确要比其他计划小得太多了,但在后世却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