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穷则变(3 / 4)

朝廷不但免了今年的农业赋税和部分的工商业赋税,还通过大运河给扬州运来了不少救济物资。

到了八月中旬,岑晊已经在召开恢复生产的动员大会,要求各地方政府督促恢复秋季农业生产。

扬州地处江南,与中原不同,水稻一年可种春秋两季,其余土豆、油菜之类的作物,也可以补种。

尽管朝廷已经免了今年的农业赋税,但能够恢复部分粮食产量,也能解决明年的春粮问题。

因为水灾的缘故,扬州本地储存的粮食,有部分都泡水霉变了,吸取上次霍乱的教训,张芝要求把这些变质的粮食进行了统一处理。

不过这些粮食也没有浪费掉,直接进行蒸煮之后再晾晒,然后用作秋季喂猪的食物。

由于东汉朝廷不准屠杀耕牛,所以民间的肉食,都是有以牛羊和鸡鸭鱼为主。

但在刘志穿越之前,大汉的猪肉口感确实不佳,土腥味种,肉质也很粗糙。

关键是饲养成本高,一头猪起码要喂上两年,才能有一百多斤。

不过解决起来也十分容易,一是进行优良品种的杂交培养,第二就是推广阉割技术。

尤其是在刘志成立了农学院之后,确实培育出几个优良的猪种,推广到全国。

如今猪肉已经成为餐桌上最广泛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催生了民间的养殖业。

当时的农户,家家户户都会吃饲养四五头猪,一方面供应自家吃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卖了换钱。

此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小型养殖场,喂上个一二十头猪,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在扬州城积极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同时,周围几个州的疫情,也终于弹压了下去。

得到消息刘志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对于洪灾和地震的救治,他虽然担心,却并不感到紧张。

但对于瘟疫,即使到了现代也无法完全抗衡,所以他一直担心会出现新的病种。

幸好这一次瘟疫终于还是结束了,不过对扬州一带的商业,打击非常巨大。

今年的丝织业几乎完全停摆,各国的客商也不敢踏路扬州半步,生怕自己被染上了瘟疫。

为了彻底阻断瘟疫的流行,荀爽下令,扬州许进不许出隔离政策,一直持续到九月底才能解除。

所以今年的丝绸买卖,是没办法进行了,为此朝廷最终还是减免了绝大多数的商业赋税,以期让他们顺利渡过难关。

大灾之后的扬州,看起来虽然算不上欣欣向荣,但也没有想象中的萧瑟冷落。

反而是青州地震灾区,由于倒塌的房屋实在是太多,看起来反而特别萧条。

灾后重建的难度也更甚于扬州,而且青州那边冬天很冷,必须要赶在天气变冷之前把房屋都修建起来。

否则到了寒冬腊月,又不知道会冻死多少人了。

为此刘志特别召集了一次大朝会,最后一致商定,将涿州城的建设暂时停下来。

把那边的大量工匠,拉到青州去修建统一规格的民房。

他们在涿州城,已经连续修建了数年的房屋,建筑经验十分丰富,而且这次青州的民房采取了统一样式。

这样在准备材料和修筑技术上,要容易得多,比较利于快速完成。

两处灾情对于中原和江南的商业贸易,打击巨大,反而西南成都一带,丝毫也没有受到影响。

甚至比从前还要更兴旺一些。

对此刘志倒是觉得无所谓,在他的记忆中,这几年古罗马帝国也将陷入内乱。

古罗马是大汉最主要的贸易对象,他的衰落,将直接关系到大汉的对外贸易量。

种种因素之下,看来未来的十年,需要重新调整商业政策了,以免盲目发展,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幸好今年没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