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考虑考虑不是。
谁还不是个红尘俗人呢,必要的物资奖励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起来光武帝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尤其是汉章帝,认为低级官吏俸禄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不贪污真的很难。
因此东汉一直很注意提高官吏待遇,其核心思想也就是高薪养廉。
同时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也在逐步完善,赋予御史风闻奏参的权力,一旦查实立刻免官。
而考核优秀者将获得升迁、超迁、增秩、赐爵、赏金、画像、立祠、下诏书表扬、死后谥号评定、追赠荣誉官职以及上朝特殊待遇等表彰。
所以汉章帝时期的吏治还算是比较好的,但到了东汉晚期,渐渐的又不行了。
现在刘志双管齐下,一边大肆严惩贪官污吏,一边对于清廉明政者进行表彰,带动官员的积极性。
如今全国的风气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在此基础上刘志才想着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试验。
最近陈寔的一封奏报送到了他手中,正好是关于土地改革的诸多建议。
其中有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那就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买卖。
东汉初年,光武帝利用战争收回的大量土地,分发给普通平民,还调低了赋税。
盛世时还好,一旦遇到天灾,为了活命,就不得不将自己的田地卖出去。
而失去了土地的平民,不是沦为奴仆就是沦为流民。
世家豪强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巧取豪夺,不断增加自己的土地与奴仆数量。
时间久了,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百姓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世家豪强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
但简单的禁止土地买卖也一样行不通,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
打个比方,若一个小老百姓家里遭了灾,等着拿钱救命,你不让他卖田地,难道一家人抱着饿死吗?
置办田地,也是乡下土财主一辈子最崇高的理想,拿着钱不让他买田买地,估计跟剜了他的心一样难受。
说到底还是其中这个度的掌握,就像走钢丝一样,如果不能找到那个恰当的平衡点,便很容易翻船。
土地问题是个永恒的难题,这一点即使到了现代也一样,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试验中进行调整,以期更适合现在的国情。
所以照搬任何一个朝代的政策都有弊端,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可怎么样才算是合适的呢?
刘志自从穿越以来,就是个侯爷,没几天又当了皇帝,从头到尾都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
他只能多方听取意见了,说白了就类似于后世的民意调查,广泛征集各阶层的建议。
然后进行汇总研究和提炼,以期望能制定出一个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土地政策。
当然后世的典范政策,也具有参考性。
即使只学过中学历史,但其中有两次土地改革,刘志印象深刻。
第一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制度。
当时蚕桑养殖业高度发达,唐代又重开了新丝绸之路,对于丝绸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所以与唐太宗规定,每丁成年之后将分给一百亩田地,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只准栽种桑榆等养蚕树木。
另外八十亩为口分田,可随意栽种作物。
二者的区别是永业田为私人财产,可以随意买卖,死后也不收回。
可口分田的所有权在于国家,若家中人丁减少,便会被强行收回,重新分配给其他的家庭。
唐朝初中期一直保持了这个政策,也直接铸就了唐代的繁荣,成就太平盛世。
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改为租庸调制,增加了地主阶层和国家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