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姐妹情深(2 / 6)

晚晴宫慈 刘紫涧 8220 字 2020-10-10

之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便是在这里的曲阜出生的,而孟子,颜子,曾子,子思,也都是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人。不知是心理因素作祟,还是这里实至名归;看着渡口上来往的行人,商贾,都不免觉得言谈举止颇具优雅,腹有诗书气自华。

“姐姐,你是不是又想家了?”英华走到我旁边问。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家,或许还是永别,叫我怎能不惦念府里的母亲,亲人?”我叹了口气。

“姐姐的这种思乡之情,妹妹怕是永远也体会不到喽。”英华蹲在了渡口的石板台上,此时的渡口,已经被官差开辟出了一小方天地,供我们下船歇息,以及水师们搬运补给。虽然我与英华二人都带着斗笠面纱,但是下面的百姓得知是秀女经过,皆朝内张望,想看一看天子的女人到底是何方面容。

“我从小便离开了父母,让舅父养着。舅父对我虽好,却是公务缠身,很少在府里。舅母似乎不是很待见我,所以我的童年,没有感受到什么亲情。我也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不同的。妹妹的境遇,却也比我少了几分思乡的惆怅,如此想来,姐姐倒是羡慕不已。”我说。

“姐姐,选秀已成定局,咱们现在能做的,便是靠自己提携全族,也不枉父母亲人的一番养育之恩。”

“恩。”我拉着英华的手,“你看不远处的牌楼,真好看。好想去看一看这孔乡里的世界啊,只可惜…”

“姐姐,没有什么可惜的。紫禁城才是全天下最排场的所在。”英华朝着我吐了吐舌头,“这一路走来,两旁的灌木花草,也从南方的茂盛,变得凄凌起来,北方风沙大,咱们还是快回官船里吧。”

“也好。”我回过头再看了一眼这富有笔墨气息的孔乡,便踏上了官船。

十天之后,我们到了京城的东大门,漕运码头。漕运码头位于通州城外,码头边有一座千年古刹。据说,著名的通州八景中的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都可以在运河河畔欣赏的到。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了元稹的《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元稹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位诗人。世人皆喜爱杜甫李白,可我却唯爱元稹的诗词。这首诗为元稹上任四川达州做官时所写。虽此通州非彼通州,但他作词时候的心声,却和我此刻十分相似。背井离乡,心不得志,身不由己。元稹还能将满心的苦楚寄托那遍野的杜鹃花,而我的悲,我的泪,又能与谁诉说?

我和英华暂住在驿馆内,由于英华舅父派来的衙役乃是地方兵,非召是不得擅自入京的。所以仅仅送到了码头,便乘船折返。唯有芸萱,春翠,和英华的两个侍女陪同。码头边,内务府派来了几名太监前来接引我们,并为我们联系骡车。三天过后,便是入宫殿选的日子了。

通州为京城的外城,人迹罕至,人口荒凉,自古以来便是漕运大港,物流与交通的重地,所以人口并不多。码头上的工人们,白天干活,晚上便会回到自己城中或者城外的宅子里入眠。到了晚上,整个通州城更显得荒凉。

公公们命几名苦力为我们搬运行装。我们象征性的给了些赏钱。驿馆不大,只有一层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略显老旧的木门,从木门走进,是一块横向狭窄的一道院,穿过一道院后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方格局的院子,东西南北四向皆有住房,房屋显得有些破旧,刷着朱红色油漆的柱子,已经有些微微的开裂起皮,砖瓦,也不似新的房子呈现出的翠绿色那般鲜艳。

这驿馆除了迎接秀女以外,也便只有从南方走水路进京的官员会居住了。但是稍有些品级的大官,也不屑于住在如此荒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