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恐怕不止是害怕曹操失败,从而受到牵连。
这就要说一说,曹操的那句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二为曹操贡献这句名言的悲催人物,不是别人,正是曹操老爹曹嵩的好基友——吕伯奢。
要说这吕伯奢和曹嵩的关系,那可不一般。关系绝对是杠杠的。
吕伯奢抱没抱过儿时的曹操,没有人知道,但吕伯奢绝对是曹操的大恩人。
因为曹操一开始做官,是吕伯奢推举的孝廉。
那么这份恩情有多大呐?
这就需要说一说,大汉的孝廉制度。
孝廉并非是大汉一开朝,就有了选拔制度。
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取的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经过时光的演化,“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孝廉其实最开始是汉武帝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个工具。
因为在汉武帝之前,朝廷选拔官员用的是察举制。
没办法,大汉的开朝君主刘邦因为赤贫的出身问题,很反感儒家这些破读书的,所以儒家在当时很不好受。
再加上后面的文景二帝,非常崇尚道家的黄老之学。与民休养、无为而治。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
儒家的地位就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正所谓,穷则思变!儒家被逼急了,开始狗急跳墙、兔子咬人。
一下子就盯上了年强气盛、年富力强的汉武帝。
纵观汉武帝一生,可以说干了四件大事。
一、打匈奴。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推恩令
四、巫蛊之乱。
这四件耳熟能详的大事,并非是单独分割的个体。而是一个串联起来的整体。
首先,汉武帝打匈奴,打到文景之治留下的国库空虚。老底都打没了,已经无力再战。
但是呐,匈奴就是剩下一口气不死。你说气不气人,恶不恶心。
为了一劳永逸,直接干掉匈奴。
汉武帝就不能再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因为那个样子国家回血太慢!
搞不好,大汉这边还没回血一半,匈奴那边已经满血满蓝复活了!这还打个屁啊!
于是在这个时候儒家出现了,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属于激进派的治国之策,既能增加国家税收、又能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
比如收取手工业者的税收,也就是说刘备编个草鞋去大街卖,是需要缴税的。唉!好惨的样子。
再比如削减诸侯王的推恩令!
儒家如此上赶着为汉武帝做事、分忧。汉武帝自然十分高兴。
再加上当时的情况,确实需要在朝中大换血一批。把崇尚无为之治的道家一派官员踹下去,然后换更能干活的儒家官员上去。
于是欣然同意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咋说呐?
汉武帝也是要面子的,总不能说道家人都滚蛋,老子有新情人了!
于是孝廉应运而生!
为了达成朝廷内部大换血的目的,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孝廉!
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这就是赤果果的表明态度,老子爱死了儒家,想当官先披上儒家的皮。
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这是具体的考试科目,很像考驾照时的科一、科二、科三、科四。秀智商和操作就完了!
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