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暗流(2 / 3)

和熹皇后秘史 夏莫焱 3789 字 2020-09-22

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郑众与邓训思虑多时,同时想到了一个关键的人物——耿燮。

现在离洛阳皇宫最近的军队便是耿燮率领的两万冀州旧部,如果洛阳城外的三万大军有异动,唯一能压制他们的便是耿燮。但是对于耿夑,郑众还是心存疑虑,他多次对邓训道“邓大人,耿燮此人虽然忠勇,但窦宪毕竟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又追随窦宪征战多年,情谊深厚,你怎能确信他不会站在窦宪这一边?”

邓训抚须感慨道“中常侍多虑了。当年耿燮的伯父耿弇与家父共同起兵于冀州,助光武帝匡扶汉室天下,两人是莫逆之交,邓耿两家更是多年交好。我长耿燮五岁,视他为弟,他也视我为兄长,他的为人我再清楚不过。此人至情至性,却深明大义,即便窦宪对他恩重如山,可在大是大非之前,耿燮不会糊涂。但这件事,只能我亲自说与他。”

当夜,邓训亲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差人快马加鞭送到耿燮手上。信里,邓训将一切原委告知耿燮,并劝他道“大汉恐有重蹈王莽乱世之覆辙,我等先人抛洒热血换来的太平盛世,想必将军亦不忍断送。作为兄长,我亦深知将军忠义难两全,如何取舍,但凭将军决断。”

次日午时,书信送到五百里之外的耿燮手中。读完此信,耿燮心中有如翻江倒海,悲愤不已。悲的是他当日在燕然山下所虑之事终究还是发生了,愤的是自己视为亲兄长的邓训居然与宦官为伍。也许是受窦宪的影响,耿燮对郑众等宦官同样深恶痛绝,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若无郑众从中斡旋,仅凭邓训他们是成不了事的。

摆在耿夑面前的,是取忠还是取义的两难之境。然而情势危急,容不得他多想,他必须立刻做出抉择,如果他不阻止窦宪,天下很快将再次陷入乱世,百姓生灵涂炭,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但若他举兵勤王,扳倒了窦宪,是否会将窦宪陷入必死之地?

身为一介武将,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耿夑的头脑却异常冷静缜密。他仔细想来,料定窦宪应无生命之虞。因为那个年轻的皇帝,羽翼尚未丰满,窦氏一族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又有窦太后站在背后,杀窦宪,于情不合。再者,窦宪对北单于网开一面,防的便是今日兔死狗烹之局面,如今看来他这一步棋竟然赌对了。没了窦宪,朝中一时无人能以大将军之威震慑匈奴的虎狼之军,刘肇这个皇帝的位子也坐不安稳,所以杀窦宪,于理也不合。

就算皇帝糊涂,邓训、阴纲这些人也不会糊涂,如此想来,窦宪大约会折掉几个心腹,最多是被收回权力,但不会有性命之忧。可倘若洛阳城外的那三万大军真的杀进皇宫,且不说有几分胜算,万一未能一举得逞,这便坐实了窦宪弑君谋逆之罪,就算他的功勋再卓著,也是必死无疑。

不管是为了忠,还是为了义,看来此刻自己唯一该做的就是阻止这一切发生。思虑一番后,耿燮终于下定了决心,带上一万精锐骑兵立即出发,日夜兼程往洛阳而来。

这个时候,洛阳城外的窦笃、窦景兄弟眼见已到日落之时却仍未见父亲等人归来,心中隐约已经起疑。郑众严密封锁消息,窦氏兄弟派了几路人马进宫探查究竟,都被羽林卫拦截了下来。到了第二日清晨,兄弟二人已如热锅上的蚂蚁,正准备亲自入宫之际,圣旨却下来了,旨称窦宪等人意图谋反,已被打入天牢,令窦氏兄弟速速交出兵权,回府待罪。

兄弟二人勃然大怒,立即召集大军,高声疾呼大将军遭奸人陷害,鼓动大军杀入皇宫营救大将军。将士们都跟随窦宪出生入死多年,听闻此讯后亦愤慨不已,齐声高喊“杀郑众,清君侧!”

眼看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恰在这时,耿燮率骑兵赶到了洛阳城外。看到三万大军蠢蠢欲动,他们有的人,脸上的血污还未来得及洗去,有的人,还绑着绷带扶着拐棍,这都是刚刚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