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武、士匄和中行吴三人之中,能够算是创业者的只有吕武一人,士匄和中行吴有今天离不开祖先的蒙萌。
那好吧,士匄是范氏某位先祖的子孙,难道彘裘、士弱、刘明等等范氏族人就不是吗?
中行吴这边的情况同理。
一个家族还有分嫡庶,嫡系掌握的权力大一些,好处得到更多一些,之类的没法说清楚,祖先创下的基业总归是大家伙一起的吧?
范氏是一大家子。
荀氏那边也是一大家子。
都是一大家子,艰难时期还能够同舟共济,到了享福的阶段才是最考验向心力的时刻。
士匄和中行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还想把所有的好处都攥在手中?其他族人肯定就不乐意了。
那些族人会有什么想法?必定是:同一位祖宗,大家一起打拼,到最后只有我做出牺牲?凭什么啊!
已经回到“长安”的吕武不会知道中行吴努力着挣扎了一次,遭到了荀氏、智氏、程氏、辅氏的明确反对,甚至连中行氏内部都有反对者。
所以是,中行吴想在荀国变法,没真正展开就胎死腹中了。
中行吴历经这一次之后,清楚且明白一个事实,除非荀国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沦落到那种不求变就会死的地步,要不然就别想着变法了。
其实,中行吴还能使用其它的办法,例如这一段时间搞点花样,等再过上一些时候再搞点花样,用细润无声的方式进行变法。
回国后的吕武并没有立刻往“长安”赶,他先去了“阴”那边视察,转道北上到了“吕梁”。
这个“吕梁”是汉国北部最大的城邑,原先是属于狐氏的地盘。
也就是历史出现了变动,要不然等智氏扩张过来,狐氏一样是被灭掉,随后智氏在这边建了一座城,取名叫“汾阳”。
不是赵氏?还真不是赵氏。
原历史上,到了春秋中后期阶段,为晋国扩张最多的是智氏和范氏,相反赵氏、魏氏和韩氏一直都是打酱油的角色。
汉国的“吕梁”再往北还有城邑,只是规模上要小很多。
按照行政划分的话,“吕梁”以及周边的城邑被归纳为“梁郡”。
没错,就是“郡”这个行政单位。
吕武不是搞了新制度吗?对地方行政区域进行了划分。
“长安”以及很广区域内的非常多城邑划定为京畿,
“阴”、“吕”、“霍”、“彘”归属为“吕郡”。
“杨”、“高粱”、“昆都”、“平阳”、“贾”、“郜”归属为“上党郡”。
“魏”、“屈”、“耿”、“葵”、“董”、“稷”、“少梁”、“采桑”归属为“河东郡”。
近八十余城邑,划分为数个郡,其中以京畿的地区最大。
算是京畿区域,最西边从“陈仓”开始,一直到东边的“大荔”,最长度跨越了一千四百里,最宽度大约一千两百里。
那个“上党郡”和“河东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南阳郡”都还算“正常”,为什么会有“梁郡”和“吕郡”呢?这个是吕武就想用“吕郡”这个名字,实际在原历史会用“太原郡”命名。
“吕郡”和“梁郡”有合并的计划,不过是以后了。
吕武在置郡时,其实也没整明白后面的君王是怎么弄,以汉国当前的行政需要进行划分。
不过吧,诸夏这边在划分行政单位,里面的智慧真不是白皮照着子午线拿笔一画那么简单。
所以了,看诸夏历朝历代,包括到了现代,划分行政单位压根就不存在什么简单粗暴,一般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来做依据,里面也充满了各种政治考量。
最为简单的来说,“甲郡”和“乙郡”相隔一座山,那一座山的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