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民族之见,忽必烈绝对算得上一位好皇帝。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应该是古往今来最开明的一位君主了。 在大都的朝堂上,有蒙古人、契丹人、阿拉伯人和白人,有女真人、高丽人,也有南北汉人。 尽管蒙古军事贵族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可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忽必烈能够在贵族利益和各民族之间努力的寻找平衡,已经十分难得了。 然而,这些还不够,因为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同于以往征服的任何一片领土。 这里是中原! 他深深地明白,若想在这里实现长治久安,一统万代,光有包容是不够的,还必需得到汉人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而谢叠山、文天祥、王应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谢爱卿顺应天命,报效大元,乃盛世昌平之象。朕感恩戴德,定不负诸位爱卿的重托!” 一番话说的极是敞亮,也是忽必烈的心声,一点都不虚伪。他是真想善治中原,传华夏正统。 诸下文武听得自是振奋,齐拜君上,谢恩明志。 接下来,是六部奏报、诸省军政的汇报,忽必烈细听静思,一一提出意见,再交由臣子众义。 其间不分蒙汉,无论贵贱,一派祥和开明之态。 等到杂事做罢,忽必烈傲然一挺腰身,挥手让殿直大监朗读一篇文章。 臣子们侧耳细听,《告江南万民书》? 众人面面相觑,这,这是谁写的啊?好大的学问,也好大的胆子! 文中言辞甚美,一听就不俗。洋洋洒洒以汉人之心告劝江南汉人,学问那是好几层楼那么高。 但是,胆子也是真大啊! 怎么说呢? 万民书这种东西,别看元朝已经实控南方数载,可是却一篇都没发出去过。 因为,写这东西的条件太苛刻,蒙古人写不合适,汉人写又顾虑太多。 可以说,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傻子。 你想吧,写出来容易,发出去难,如何收场就更难。 百姓如何看待?将来如何落笔史书?后世是遗臭万年,还是颂德歌功? 任谁也没有胆量去碰触华夏文化之中最敏感的“名声”二字。 说白了,有的人想写,可没那个资格;有的人有资格写,但却没那个胆量。 连王积翁、谢昌元这种铁杆汉奸,也没那个胆子拿自己的名声冒险。 留梦炎倒是有胆子,也有名声,可惜可惜被某人一句话就给干躺了,也没资格出这个风头。 当然,这是后话。且先不说。 总之,能写告民书的人不多,敢写的就更少。 所有人都在好奇,谁人如此生猛,把这玩意搬出来了? 结果,大监念到最后,署名居然是——谢、枋、得! 列于前班的王积翁眼珠子没瞪出来。 留梦炎更是暗叫一声,“完了,这特么是来砸场子的!他这个翰林承旨怕是地位不保了。” 谢叠山写告民书,威力犹在所有人之上。 如果说,留、王之辈一份告民书发下去,相当于投下一颗重磅炸弹,那叠山先生的就得叫原子弹了。 旧宋江山,比他有分量的绝不超过一个巴掌。 也正因如此,满朝文武看着叠山先生的眼神儿都变了。 原本大伙还奇怪,谢叠山的名号再大,也不可以一来就进翰林,仅次于留梦炎吧? 原来,是有了这份告万民书开路。 那就不是仅次留梦炎的问题了,不用想也知道,很快就要取而代之了。 一些蒙古贵族看到这里,甚至对叠山先生心生鄙夷。 暗道,“南人的气节呢?都给了文天祥一人吗?有如乞食之犬豚,丝耗不要颜面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一份告万民书念天下,谢叠山在元廷之中的地位算是彻底稳固。 忽必烈当然也是龙颜甚悦,命人将这分告书传发江南、湖广等地。 而此文一发出去,叠山先生就再也无法回头了。 此议就此罢过,接下来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