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得一提的是在汉室,从军士卒并非如后世那般,绝对与亲人分离的。
当士卒属于边防部队编制,且不在‘义务兵’范畴,而是长期稳定的戍卒时,对于该士卒‘举家迁往驻扎地’的要求,无论是地方官府还是中央部门,都是大开绿灯的。
中央也寄希望于通过这种‘兵带亲’的模式,来改善边地地广人稀,土地无人耕种的状况,同时也能让边防战士拥有更坚定地战斗意志。
——在这思想建设几近于无的时代,只有在身后的是手足亲人,身后便是家园之时,边防战士才会爆发出远高于平常时日的战斗意志,以及必胜的信念。
因为战败,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妻离子散,意味着失去家园。
对于边防战士而言,将家人统统接到边境,也是很容易就能做出的决定。
相较于将家人扔在家乡,自己孤独的守卫边疆,无疑是将家人接到身边照顾,并陪伴自己更好一些。
虽然边境更危险,但对于本就生活拮据的底层百姓而言,也算是一种出路——当士卒申请举家迁移驻扎地时,驻扎地所在的地方官府,也同样会对‘外来人口’打开绿灯。
——户口增长,那可是政绩来的!
为了表示对这一户‘忠肝义胆’,原以为国家边防事业牺牲自我的家庭,地方官府也同样十分照顾来了就发田地!
反正边地地广人稀,土地多到没人种,地方官府丝毫不介意将其中几百亩送给迁移而来的军卒家庭,并在往后的每一年,从这块田地上收取农税。
而这个迁移而来的家庭,也将完成‘财富膨胀’的成就——既然要迁居边地,那家乡的土地,自然是要卖出去的。
虽然家乡的田被售卖,但得到的钱,也同样可以在任何地方购买土地。
但在迁居边地之后,地方官府‘分配’的土地,却是不需要这户人家花钱购买的!
只需要在往后的每年里,按照三十税一的比例,上缴农税即可——若是运气好,年景不丰,边地甚至很有可能被中央免除农税!
就这样,中央完成了从内陆向边地的人口引流,迁移家庭大幅提高了家庭财富,边防将士将心心念念的亲人接到了身边,并得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保家卫国’之中;地方官也借此提高了耕作土地面积,提升了人口、户口,收获了政绩。
而相较于长城以内的城镇,马邑的常居人数明显少的多。
虽说马邑与身后的长城,理论上是一种‘掎角之势’,守望相助的关系,但实际上,马邑顶多算是长城防线的前哨站,以及一个缓冲当有敌入侵时,马邑城首先面临战争,从而为身后的长城防线赢得反应时间。
这就意味着相较于长城一线,马邑的战略位置更加危险,被攻破、被攻打的可能性都远大于身后的长城。
这从马邑之谋居然真的将军臣单于吸引过来,就可见一斑。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一座小城池,根本不需要着重巡视,只需要定期运送武器辎重,确保战争来临时,马邑能完成‘告警’任务便足矣。
但是,马邑还有一个存在意义为更北,距长城更远的武州塞,充当后援力量。
而在长城以北,马邑以北,乃至于武州塞以北这片靠近汉室边墙的草原上,实际上还生活着许多‘亲汉’的草原部族,充当着汉匈边界的缓冲。
为了让这些部族,在必要时能完成其‘警报器’的作用,马邑城和武州塞必须时刻处于最佳战斗状态,以保证这些部族在遇到匈奴大军南下之时,可以第一时间想到‘南下武州塞以内,寻求庇护’。
所以马邑对于汉室边防的战略意义,实际上只低于同样身处长城外的云中城!
当刘信的王驾从马邑唯一可通行的城门南门进入,并出现在城池中心的庭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