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外的李芸娘敲了敲敞开的门扉,向着房间内的他通报道:“沈官人,张内侍过来了,奴让他在前厅坐着呢。”
沈敏对着这两天看起来有些情绪不高的李芸娘点亮了点头,温和的说道:“奥,我这就过去。”
看着李芸娘离去后,他才转过头来对着王之荀说道:“学校的事就先说到这里,反正有什么事你可以先自己定下,之后通报我一声就是了。若是出现问题了,咱们再改回来就是了。做事情哪能不犯错误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我觉得都可以当做是一次反面教育,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不要再犯就可以了。”
王之荀觉得,这大约是他更愿意同沈敏一起做事的原因了。和其他人在一起做事,首先就得为尊者讳,随时准备为上位者承担责任,做事情讲究的不是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先决定让谁来背黑锅。在那种团体中做事,其实更应该称之为团伙,首先想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
若是不会做人钻营,不能得到上位者的青睐,不能拉拢下属的人心,你出的主意就不会被上位者接纳,你想要执行的计划下面无人响应,最终出了什么问题时,大家倒是都会把黑锅甩在你头上。在这样的团伙里做事,首先是要揣摩上位者的心思,而不是考虑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王之荀固然觉得自己再怎么有才,也是无法在这样的团伙内施展的出来的,偶尔被上位者关注,说不得还要被同伴们所嫉妒疏远。毕竟上位者身边的位置只有这么几个,你若是上去了,其他人不就没有指望了么。
唯有在沈敏这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出头的机会,因为在这个团体里,不是因人而设事,而是因事而设人。想要获得什么样的权力和支持,主要看你能做什么样的事。作为这个小团体的核心人物,沈敏从来没有把这个小团体当成他自己的附庸,因此任何人只要能够接受团体的根本主张,就能在团体内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不必担心被其他人出卖。
而这个团体的根本主张也很简单,保卫大宋的国土完整,维护华夏之文明,团结互助。简单的说,对我是拒绝向金国投降称臣,对内则互相支持。当然,这个以沈敏为核心的小团体,也是随着他们进入报社工作之后,慢慢形成的。
在这之前,不管是沈敏还是他们这些人,都不过是主战派势力的底层支持者,根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只有当他们获得了报纸这样的发声渠道,并获得了济民社的金钱支持,开始了小学校的建设,这些松散的主战派底层士人,才开始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组织,并有了这样一个根本主张的共识。
且这个团体从一开始就不是按照师生友人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着报纸上的文章言论为号召吸引而来的,因此团体内的关系倒是要比其他的政治团体要纯粹一些,在信仰上也较为理想化一些,对于王之荀这样的士人来说,也就更具有吸引力一些。
当这样一个团体形成之后,如王之荀这样的士人自然就会去主动维护这个团体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他宁可抛弃和自己出身相近的孙资,也要支持沈敏的原因。因为孙资的举动,无疑是在把他们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小团体变成陈康伯的附庸,这无疑是把团体内大多数人的政治理想都给出卖了。
而在众人向沈敏靠拢的同时,王之荀也不停的在试探着沈敏的志向,唯恐大家的政治理想变成对方向上攀爬的垫脚石。不过就目前的试探来看,沈敏的志向并没有脱离他们这个团体的根本主张,王之荀自然是也就接受了对方对于小学校教育理念的阐述。
张世庸看到沈敏从后堂出来,赶紧放下了手中的茶碗,起身向着他迫不及待的问道:“三郎,望仙桥那边我整日盯着,按照你给的图纸进行改建装饰。眼下看来,再有个10来天也就完成了,最多也就超过约定两、三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