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岛种植出的水稻品质,基本上同我大宋境内种植的稻米品质并无什么大的差异。生产一石稻米投入的人工和肥料,影响的稻米产量差异不会大于四分之一。
但是临安的米价高达200文一斗,广南和江西约为100120文一斗,而安南、真腊则在70文一斗,日本、三佛齐只在2030文一斗,其他南洋小岛则在1020文一斗。金国海州的米价虽然只有60文一斗,不过这是金国为了吸收我国铜钱而人为干预的结果,故暂不考虑金国的物价。
现在从这些地区的米价可以看出,虽然各地生产一石稻米的成本确实有差异,但是稻米的市价差别却远远超过了这种成本投入的差异。小臣一开始也是感到好奇,就对这些市价差异背后所造成的原因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经过小臣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小臣发现,决定稻米市场价格的,其实并不是制造生产稻米的农民,而是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当市场需求超出了市场上能够稻米的数量,那么稻米的价格就会上涨,反之,稻米的价格就会下跌。
那么,为什么除了大宋境内的稻米始终维持着高价,而海外各国的稻米则始终维持在低阶呢?根据小臣的研究,也有这样一个结论:但凡是制造业越低下的地区,米价就越是低廉;而制造业越是发达的地区,米价就越是高昂。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小臣以为这是因为制造业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当地人就越是依赖于农业生存。因此虽然他们能够拿出余粮来交换,但因为家家务农都有粮食,这粮食反而变成了市场上最不需要的商品,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粮食的价格远远低于了粮食本身的价值。
而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比如临安城。这座城市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着制造业,八成以上的人口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也就是说,临安城的居民想要获得粮食,就需要从市场上去购买,用自己生产的手工业品或是工食银、或是俸禄去市场上交换。
正因为临安城存在着这样一个庞大的非农业人口,从外地运来的粮食才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价格。”
赵构虽然觉得沈敏说的这些很有道理,但是他依然还是没有弄明白,沈敏研究的这些东西同朝廷发行会子究竟有什么关联。他于是给边上站着的张去为使了个眼色,这位心腹立刻便反应了过来,向着沈敏不以为然的说道:“因为临安城百姓需要到市面上购买粮食,所以才造成临安城粮价居高不下。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么?恐怕随便找个人去街上问问都能得出的结论吧。这到底同朝廷发行会子有什么关系?”
沈敏思考了一下,方才组织着语言说道:“是的,这个道理也许很浅显,但是小臣以为却是朝廷发行会子的关键。
陛下,小臣以为朝廷发行会子首要考虑的,不是市场上需要多少会子,而是朝廷能够回收多少会子。如果朝廷只能发行会子,而收不回会子,就如昨日我说的那样,朝廷发行的会子最终就会被百姓拒绝使用。
所以小臣认为,会子不应当同朝廷无法掌握的铜钱挂钩,而是应该同粮食挂钩。毕竟人可以不用铜钱,但绝不能不吃饭。
如果每年大宋生产出来的粮食,朝廷能够以粮食专卖的方式进行控制。那么朝廷就可以用会子向农民购买粮食,然后再出售给城市居民,以换取手工业品和铜钱,接着再用手工业品去农村收回会子,那么一个使用会子的循环渠道就形成了。在这个循环渠道之中,会子根本不需要能够兑换成铜钱,只要能够购买到粮食和手工业品,它就是有价值的。”
赵构还从来没有听过如此清晰而有脉络可循的经济理论,他差点就要被沈敏说的心动了。不过也只是差点而已,从兴奋中清醒过来,他就知道这件事朝廷干不了。不是因为这个方案在经济上行不通,而是在政治上不可行。
他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