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过第一次来这滃港,都没有怎么借助他们洪氏的名望,就已经从周边村子招揽来了董先、陈道等几名私塾老师,帮助他建起了这座滃港小学。这两位他都没有听到过名字的年轻人,一个精于数术,一个沉稳大方,短短不到两周就建起了小学校的框架,说服了第一批孩童的家长,让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了学校。
洪适虽然私下觉得,如果两人易地而处的话,大约也能花同样的时间办成这件事;换做二弟的话,也许要多花上一倍的时间。可若是换成洪家的其他人去办,哪怕是三弟洪迈,今天的滃港小学大约也才刚刚成立吧。
至于兴办水车磨坊、手工作坊以补贴学校经费的事,不要说几个弟弟,就是他也办不来这样的财源,他们最多只能购买学田以供养学校。只是,这样的小学校能不能享受学田的政策还真是两说,毕竟不教圣人之学,也就意味着这些小学校是无法中举出仕的,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就失去了回报的可能,而他们试图每县各办一所小学校的计划,又显得规模庞大了。
地方官员要是给了小学校学田的政策,无疑就等于损失了一大笔田税,哪怕他们洪氏现在有三位进士,这些地方官员也是要好好考虑一下的。但是,现在沈敏以水车磨坊、手工作坊的收益补贴学校,这就大大缓解了洪氏同地方官员之间的矛盾,也给洪氏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
唯一不好的就是,这位沈三郎实在是太能干了些,他不仅在滃港建起了水排推动磨坊,还借此兴办了一只工程队,在沿江各地推销经过他改良的水力轮车。这种改良过的水轮不仅比旧式水排高效,而且占地面积更小,更容易维修,自然也就大受欢迎。
最让洪适诧异的是,沈三郎将修建这种新式水排分成了数个环节,组织人员专门入山砍伐合适的木头,建立木匠厂把原木加工成合适的部件,水排所合用的铁制零件则交给铁匠铺去打造,然后大匠带着一群小工把这些部件运到工地组装建立起来。
虽然这样的分工使得制造新式水排的技术很快便扩散了出去,鄱阳湖周边本就是河流交错的地方,由水排推动的磨坊或其他机械,对于那些大户来说都是节省人力的好器具,新式水排既然证明了自己更好用,自然就有了大量的需求。
从大宋工匠的角度来看,沈三郎的做法是一种相当败家的做法。要知道这样的新技术,足以传承子孙作为家业了。洪适所关注的是,仅仅是这样的简单分工,就让周边村子的村民在空闲时得到了一份收入,让这些人对沈敏感激不尽。而这样的组织方式,还让沈敏以最快的速度赚到了更多的钱,从十二月到三月的水排建设和今年饶州府各处大户下的订单定金,就让他收回了之前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