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召见(2 / 2)

李隆基答道,“据西北方向各个县令奏报,受战火波及的百姓,大致有一万多户,朝廷调拨过去赈济的物资,只能赈济一部分,沿途各县,又可以安置一部分,走来长安的,应该有三四千户吧!”

李龟年有些郁闷道,“三四千户?那可就是一两万人了,这么多人,臣那个小庄子可住不下。您何不直接将赈济物资运送到沿途各县,让他们就地安置,也省得百姓奔波劳苦。”

闻言。 。李隆基白了李龟年一眼道,“你呀!在为政一道上,是半点思考能力也没有的,你以为朕调拨到前线赈济的物资少么?可是人吃马嚼,送到了地方,能够发到百姓手上的,能有一半,都算是上下官吏尽心了。”

听李隆基这么说,李龟年顿时懂了,这些难民需要长达近一年的救助,把粮食一拨拨运到千里之外去救济他们,其实还不如让他们自己走到长安来吃划算。

因为古代的交通运输不发达,路程上的消耗大,而且,这些赈济粮食物资出了长安,过手的官员越多,被贪墨的就越多,从长安调配物资去赈济的效果如果好的话。。他就不会让这些百姓到长安来了。

而且,李隆基让这些人到长安来,还有另外一个想法。

那就是让权贵大臣们捐款。

毕竟调拨朝廷的物资去赈济,都是公款,朝廷还要应付接下来的大战,公款有限,毕竟,这次平叛,可是出动的可是十万大军。

而这么多难民们到了长安城下,各家权贵富豪,多少也是要表示表示的,一家来个几十百把贯的,加起来可就多了。

然而,这么多人,李龟年那个才两三百亩地的小庄子,又确实安置不下啊!

要知道,关中的冬天,可是很冷的,开始下雪之后,如果没有严实挡风的房屋,保暖的床榻或者取暖的炭盆,只靠那些普通百姓们身上的粗麻衣御寒,是会冻死很多人的。

李龟年虽然在政治思维上慢了一拍,但是,他对李隆基的性格,还是十分了解的。

他喜欢听的,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抱怨,或者把难题交还给他。

自己做了这个太乐丞的官职,实际上,就是要帮他做慈善安置工作的,不然,之前王晙也不会派人送了一万贯到李龟年家里。

而李隆基这个想要做慈善,自己又不愿意掏钱的家伙,是打算让自己属下这帮比较忠心牢靠的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了。

李龟年不想出钱,那就只能出力,没有体力,就出脑力。

沉默考虑了一会儿之后。 。他才开口道,“陛下,现在盖房子安置他们,已然是来不及,微臣以为,在长安城内租用一些民居来安置他们,反而更实际一些。挤一挤,一千多套宅院,差不多就能把人安置下来来了,这个数量的空房,对于整个长安城来说,并不算太多。”

长安城的人流量极大。。每年胡商交易的旺季,或者开科举的时候,各地商贾学子到长安临时居住的,何止几万人。

李龟年说的这个方案,也算是一个能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李隆基听完,却是道,“张相和王尚书他们只送了一万贯的安置费用给你,这些钱,你租的下来一千多套宅院?还有,就算你租下来了,他们的吃喝用度?你能解决?”

得,看李隆基这个样子,除了之后才会到账的一些捐款,他是没有私人追加款项的打算了,那么,李龟年可就又要动脑子了。

。 。